中國航發洪家光:登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領獎臺的技工
中國航發洪家光:登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領獎臺的技工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1-12
從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航發)成立到現在,來中國航發黎明的洪家光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到北京領獎了。
全國“最美職工”、“振興杯”全國技能大賽車工組冠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一次,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一線車工,作為僅有的兩名技術工人之一,登上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領獎臺——在1月8日舉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洪家光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榮譽等身的背后,是20年來洪家光在生產一線的辛勤付出和平日努力奮斗的積淀。參加工作以來,洪家光共完成了1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技術難題,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收獲始于不斷前行
0.003毫米,這是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工具——金剛石滾輪要求達到的加工精度。這個尺寸,僅僅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
如果金剛石滾輪出現絲毫尺寸超差,需要磨削的零件將整組報廢。
最開始接受任務,洪家光信心滿滿。他連續干了十幾個小時,滿懷期待地將最終完成的成品件送去檢驗,結果出乎意料——竟然沒有一個成品件尺寸合格!
當晚,洪家光一夜未眠。“我是個倔脾氣,越是困難的事情,我越有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
連續10天,洪家光每天工作14個小時,在攀登技術高峰的道路上,他不斷摔倒,又不斷起身,繼續前行。
在反復推敲和實踐中,洪家光終于攻克了這一重大難題,掌握了這項國內一流的精密加工核心技術,滿足了航空發動機的加工精度要求,累計為企業創造產值8500余萬元。
經過后續不斷實踐積累,洪家光總結撰寫了《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成果推廣應用后,我國航空發動機葉片加工質量、加工合格率大幅提升,并先后得到了多位院士、專家和用戶代表的高度評價,為我國相關產品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成長源于善思勤學
“洪家光工作出色、業績突出,這并不是偶然的,這和他多年勤奮好學、虛心鉆研、勇挑重擔、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洪家光的師父、全國勞動模范孟憲新說。
洪家光與孟憲新結緣,源自“高速切削內螺紋”技術。
這項技術是孟憲新的拿手絕活,每分鐘1200轉,孟憲新無須反轉退刀。
對于孟憲新,當時剛工作不久的洪家光很是佩服。為了表達自己拜師學藝的決心,他每天默默地守在車間里,連吃飯的時候,都想著如何提升自己的“手藝活”。
為了提高技術水平,洪家光撰寫了10萬余字的心得體會,總結出了“看、問、練、悟”四字訣,雙手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
3個月后,洪家光的車刀磨削技術已經爐火純青。
作為一名普通車工,洪家光還非常善于總結經驗、舉一反三,普通車床、數控車床等各型車床他都能熟練操作。一年下來,洪家光干的工時總數差不多是別人的兩倍。任務繁忙時,洪家光每天要干到晚上10點多,一個月甚至沒有一天能夠休息。
“新時代的大國工匠要善于學習,不但要干好活,還要會編程,能修理設備,要努力成為復合型的人才。”洪家光說。
靈感出自苦心鉆研
在洪家光眼中,每一個航空發動機零件,都猶如一件藝術品,需要苦心鉆研、精心雕琢。
在日積月累的工作實踐中,洪家光總結創新出一套“看、聽、聞”的加工心得。
看,就是用眼睛觀察砂輪進刀量火花的大小和顏色,以此判定加工精度;聽,就是用耳朵聽砂輪磨削時的聲音,避免切削力過大導致砂輪破碎、工件打傷;聞,就是用鼻子去嗅砂輪磨削時散發出的氣味,一旦有工件燒傷,會發出一股特殊的嗆鼻氣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一次高壓渦輪導向器加工設備發生問題時,洪家光沉著冷靜,充分調動感官,用自己總結的“看、聽、聞”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苦干20余天完成任務。
在鉆研和創新的道路上,洪家光永無止境:他設計的經濟型數控車床數顯自動對刀儀,每臺設備可節約加工成本2萬余元;他改善機床抗震性能,使加工精度提高了5倍;他突破了航空發動機核心部件工裝制造技術難題,打破了該工裝必須外購的局限……
“選擇了航空發動機事業,選擇了生產一線,我沒后悔過。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的選擇依然不變,初心不改。”洪家光說,“我愿意為此鉆研一生、奮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