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車劉云清:跑出數控設備領域的“中國速度”
中國中車劉云清:跑出數控設備領域的“中國速度”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18-04-28
通常一根頭發絲的直徑是70微米,可知把7噸重的數控珩磨機加工零件的工作誤差控制在±1微米以內是什么概念?
從依賴進口到自主研發,加工效率較進口設備提高30%……在位于江蘇的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車間內,首席技能專家劉云清已經用了20年不斷挑戰著這個“業界神話”。
20年,從一個青澀懵懂的中專生,到如今設備維修的“及時雨”、技術改造的“排頭兵”,劉云清用大國工匠精神領跑出了數控設備領域的“中國速度”。
潛心研究,成為公認的“技改標兵”
“這次誤差如何,有沒有獲取預期數據?”走進中車戚墅堰所車間,劉云清正和同事們一起測量新研制的高速數控珩磨機性能。
“這已經是第五代了,加工效率和操作性能明顯得到了提升。”回想起自己的技改之路,劉云清歷歷在目。
1996年,20歲中專畢業的他成為中車戚墅堰所的一名機械設備維修工。機電一體化是行業大勢所趨,當時所里引進了先進數控設備,而他對此幾乎一竅不通。“當時我就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劉云清說。本著一股子鉆研勁兒,第二年,所里決定培養一批設備維修人才,劉云清成為其中一員。數次維修中,他開始對機械產生了極大的研究興趣。
“當時有一臺進口數控機床的換刀門發生故障,整個設備陷入了癱瘓。”劉云清回憶,如果走正常維修流程,至少要3個月之久,這期間不僅影響生產,延期交貨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一籌莫展之際,基礎扎實的他自告奮勇,提出了臨時制作一個換刀門的方案。連續奮戰兩個晝夜,劉云清連木工的活都撿了起來,只為打磨一塊木制換刀門。一周不到,“山寨換刀門”被嚴絲合縫地安裝到位,等到幾個月后新的零部件送來,它依然穩定工作。
潛心研究,術業專攻,劉云清逐漸掌握了數控設備機械、電氣、液壓、軟件等設備的故障維修技能,并自主研發出數控珩磨機、節能免維護液壓站、高壓預清洗機等數十余項成果,成為公司上下公認的“技改標兵”。
創新才是勞動者的靈魂
在轟鳴的生產車間一角,記者見到了劉云清和他的創新工作室成員們經常碰頭的地方。這里放著滿滿的測量工具和圖紙標注,劉云清笑著說,他和同事們經常在這里進行技術攻關。
為了制造清洗機的不銹鋼艙體,劉云清和團隊成員踏遍數十個省份,實地考察了近40家供應商,多方論證,數次實驗,才開發出這款中國人自己完成的全智能機器人高壓清洗機,為企業節約了大量資金。
不僅如此,在技術創新領域,劉云清和團隊成員又相繼研發出新型節能免維護液壓系統、鑄件自動點數系統、砂芯自動浸涂機等10余項成果。2017年5月至今,由工作室年輕成員又發起了“高速動車組用齒輪傳動裝置清洗設備”項目,不斷刷新著公司創新發明的紀錄。
創新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劉云清的帶動下,目前工作室共取得科技成果40項、專利17項,自主研發設備200余套,直接創造產值1.5億元。在“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藍圖中,看著身邊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創新中來,劉云清欣慰至極。
“劉工”的稱呼是最大的褒獎
在同事眼中,耐性強、鉆勁兒足的劉云清有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毛病”,不管何種場合,他總喜歡別人叫他“劉工”。“在我們心里他是領導,但從沒有領導的架子,和我們沒有任何隔閡。”在劉云清的車間內,有著14年工齡的設備維修工董國節笑著對記者說。
“劉工就是從我們這個群體走出來的,和我們的感情深著呢!”同為劉云清的同事,黃彬進入戚墅堰所工作7年來,劉云清總是像師父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他。2016年,黃彬準備買房結婚,但剛剛入職,資金經多方籌措仍然不足,劉云清了解情況后,主動掏出積蓄幫助他買房。視工人為親人,劉云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提升了新時代工人群體的精神風貌。
“20多年來,我始終工作在一線,身為工人,我深感光榮。”劉云清坦言,能叫他一聲“劉工”,則是對他最大的褒獎與肯定。
不惑之年,劉云清最近又收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中國質量工匠”等殊榮。面對這些榮譽,劉云清感到了肩上巨大的使命。“我們是制造大國,只有多一些在平凡崗位上苦心鉆研、默默努力的一批人,把理想信念作為奮進的動力,把工作事業作為畢生追求,才能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制造強國作出更大貢獻。”劉云清說。(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吳向裕)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