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發朱廣喜:用“心”磨礪精品工程
中國航發朱廣喜:用“心”磨礪精品工程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5-07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航發黎陽拋光工朱廣喜
今年52歲的朱廣喜是中國航發黎陽的一名普通葉片拋光工人。
1982年,16歲的朱廣喜清楚地記得當時走進拋光間的場景,從那一刻,朱廣喜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一雙手拋出最好的葉片。
“有得必有失,我并不后悔”
朱廣喜在廠區的梧桐樹下長大,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父親和叔伯們討論工作。漸漸地,他了解了父輩們干的事業。他們制造的零件要裝進戰鷹的心臟——航空發動機,而且是航空發動機的核心零部件,要經受高溫、高壓、高轉速等一系列的考驗,還要有很強的抗疲勞性和抗腐蝕性,工作環境十分苛刻。產品必須要保證100%的質量,不然會對戰機乃至飛行員的生命產生巨大威脅。這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得負起責任來。
當第一次拿起葉片在砂輪上打磨時,他對此有了深切體會——從自己手上出去的每一件產品,都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為了練好技能,他用最笨的方法——不斷反復。就這樣,血泡磨破了一個又一個,老繭掉了一層又一層,狼狽又難熬的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他的技藝也一天比一天精進。
最難的要數葉片公差指標,精度要求太高。為了練好本領,他自學了葉片加工課程,把工藝規程看了一遍又一遍,虛心向師傅請教,反復實踐操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周末節假日也不休息。
有一次,單位來了又急又難的活,而他卻生病了要輸液,看著藥水一滴一滴的慢慢流,無計可施的朱廣喜只能在腦子里把加工方法過了一遍又一遍。打完針回到家都半夜了,他坐立不安,睡也睡不著,心想還不如進廠去試試加工方法。走到拋光間門口才發現沒帶鑰匙,他只好翻窗戶進去,夜靜悄悄地,而他的思維異常活躍,注意力高度集中,干完活抬頭一看,天都透亮了。
從學徒到師傅,他用了整整十年。十年后,他的手臂能每秒來回移動6次,左右手同時拿筆測量記錄零件型面,干出來的零件公差不會超過0.02毫米,每年廢品率不會超過1%。朱廣喜也因此獲得了貴州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多年辛勞,他也得了一身的職業病。他說:“有得必有失,我并不后悔。”
比旅行還有趣
隨著公司產品型號的發展,每年都會有新任務。那些小小的新產品,真是新奇又充滿挑戰,攻關過程中總有無窮的樂趣。
記得有一次,葉片有一個設計小凹面,為最難拋光面。局限于拋光輪子直徑,拋光難度極大。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反復琢磨,分別在粗拋和精拋時做一些特殊處理,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
2014年,公司成立了以朱廣喜名字命名的勞模工作室。拋光精加工作為精品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加工后的葉片要通過三坐標對型面、波紋度等進行嚴苛地檢查。葉片余量小,精度要求高,團隊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參與葉片精品工程研制中,葉身型面上通過數控設備進行小余量加工后,在留余量極少,其葉片又為空間多扭轉葉片,葉身小,拋光難度大。他帶領工作室成員開始了很長時間研究試拋,自創試拋方法,達到工藝要求的粗糙度,同時保證了葉身型面三坐標檢測合格。
但是剛開始,精品工程拋光的合格率并不高,拋光人的技能水平對葉片的合格率有重要影響。在生產中,通常由拋光工進行首件試拋,經三坐標測量儀檢測合格后,再進行生產加工。但在生產中還是經常有超差、變形,需要技術員和拋光工多次返修、測量。
朱廣喜分析拋光中的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多次開展拋光技能培訓,提高拋光工的技能水平。經過朱廣喜數月的教導、監督和示范引導,拋光工序的返修率明顯下降,返修次數大幅減少,產品一次交檢合格率比以往提高了一倍。
“只要人來了,我就有信心留住”
“在這個空氣不流通,油膏味刺鼻,粉塵大,還有噪音的拋光間,我們天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這里沒有吸引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和自帶光環的夢想、事業,但是只要人來了,我就有信心留住。”朱廣喜認為,夢想、事業心和技術,都是可以培養的。
現在,朱廣喜的徒弟已經有30多個,很多都成長為高級工和技師。他們是師徒,也是朋友、兄弟、戰友,一起在航空發動機葉片拋光戰線上不停戰斗。
一干36年,很多人問他,干了那么多年拋光,又苦又累粉塵又大,不想換換嗎?他說:“不想!真不想!只是有時候對家人比較愧疚,陪伴家人的時間特別少,一大早就出門,大晚上才回家,雖在一個屋檐下,見一面都不容易。”
好在朱廣喜的愛人和兒子很支持他的工作,家里的事盡量不讓他操心。80多歲的老母親也支持他,這兩年朱廣喜愛人在外地,老母親白天一人在家怕孤單就養了只小狗,她不愿意占用兒子的時間來陪她。雖然家人諒解支持,他心里還是愧疚不安,覺得自己作為兒子,丈夫和父親,并不合格,希望能在退休后好好彌補他們。
而朱廣喜深愛著這份安靜的事業,不惦記外面的世界。他只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專注,助力祖國的戰鷹飛得更高、更久、更穩。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