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池山108戶村民愛戴信任的“第一書記”
大池山108戶村民愛戴信任的“第一書記”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6-29
樸實的身影,融入大池山的四季更替,更走進村民的內心深處;踏實的腳步,丈量了那一方土地,更將國企的大愛責任傳遞。心里裝著使命,衣襟沾滿晨光,60歲的王建會是航空工業新航精準扶貧工作的踐行者,更是大池山108戶村民愛戴信任的“第一書記”。
“新航人來俺村,常把人民記在心。新航派來工作隊,來了書記王建會,又引水來又建校,徹底摘掉貧困帽……”在河南省新鄉市獅豹頭鄉大池山村流傳著這樣一首質樸無華的民謠,書寫著大池山村民對新航的感激和褒獎。
王建會,新航駐大池山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被派往大池山那年,他已年屆六旬。在別人看來,下農村是件苦差事,可他想的是,“作為一名老黨員,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既然去了就要對老百姓負責,幫助他們脫離貧困。”
“說實在的,我們山區的條件是比較惡劣的,路不通,住的條件也比較差。就是在這個環境里面,王建會書記吃住在村,自己做飯,從來不給我們村里添麻煩”,大池山村支書說。如何脫貧,如何讓村民真正富起來,是王建會一直思考的問題,在王建會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翻山越嶺,走村入戶,精準識別貧困戶,深入了解大池山村108戶村民的基本情況,登記信息、宣傳國家方針政策和扶貧工作要求,傾聽群眾意見建議。
“書記來到大池山以后就和我們打成一片了,對老百姓就跟對自己的親人一樣。”“我蒸出來饃了送到書記家,他說不能吃老百姓的東西,又叫我拿回來。”一提起王建會,村民你一言我一語,樸實的話語中透著說不完的愛戴和感激。
為解決大池山村民長期以來缺水少水靠天吃飯的難題,依托新航提供的充足資金和人力保障,王建會組織實施了“引水入村工程”。經過半年的緊張施工,鋪設通水管道5000余米,貫通到100多戶村民家中,為他們引來了生命之水,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大池山村的飲水用水難問題。
為讓村民能夠有持續穩定的收入,王建會積極展開市場走訪,并征求農業專家和農戶的建議,選擇適合大池山村種植的大紅袍花椒。2017年3月,王建會為村民無償贈送大紅袍花椒樹苗7500棵,2018年3月,又免費為村民購進7000棵花椒樹苗。王建會給筆者算了一筆賬:這些花椒苗3年開始結果,5年以后進入盛果期,每棵花椒樹有30多年的盛果期,每棵花椒樹按照盛果期一棵樹采摘2~3公斤計算,每家種植成活100棵,2017年每公斤花椒收購價格40元算,每戶每年收益超過8000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除了花椒苗,王建會還買了油菜籽,鼓勵村民利用農閑種植油菜,既美化山村環境又保障日常村民所需。“王書記就是為老百姓操心,隔三差五來到這里。”在村民徐德銀家,王建會仔細查看碾好的小米。據王建會介紹,他們打算成立農業合作社,讓徐德銀起到帶頭人的作用,所以就讓他嘗試,怎么樣來收購小米,從小米的收購、加工再到銷售等方面,為村民今后脫貧致富、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探討一條路子出來。
“他一心就是撲在大池山村,為村民辦事”“新航人不管干部職工,只要來到我們村,我們村老百姓就覺得可親熱,就跟自己親弟兄到自己家了一樣”“我們學習焦裕祿、學習吳金印、學習史來賀,說真的,包括身邊的王建會我們都應該學習,真是我們村干部的好榜樣。”王建會的心里裝的都是大池山村的村民,每戶村民家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哪家是五保戶,哪家人的身體狀況如何、房子是不是安全、過冬有沒有棉衣棉被,他都了然于胸,他把村民當親人一般,村民也都把他當自己的親人,把新航的干部職工都當做家里人。
“輸血”更“造血”,在王建會的努力下,大池山村資源開發、條件改善、社會推廣等一系列工程平穩推進,山村面貌煥然一新。新航為幫扶大池山村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榮獲河南省社會扶貧先進單位和新鄉市、衛輝市社會扶貧先進單位。王建會個人也被授予新鄉市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國防科工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和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等榮譽。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