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7-27
2000年7月,陳寶進入航空工業氣動院,扎根到風洞試驗第一線,投入到眾多航空型號的風洞試驗中。其所負責的首個風洞試驗項目“民機后體風洞試驗”是其他單位沒能試驗成功的“硬骨頭”,為了將微小的民機后體阻力識別出來,達到驗證不同設計方案優劣的目的,他請教了眾多前輩,翻閱了大量材料,最終采用差量法、底阻測量法等多種創新技術,在國內率先解決了民機后體氣動力準確測量的問題。
為了滿足我國風洞建設高峰的需求,陳寶將研究工作進一步擴大到低速風洞氣動設計。2006年,年僅28歲的他承擔起我國首座回流式8米低速風洞氣動設計的重任。為了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型低速風洞、確保氣動設計上的先進,在國內沒有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陳寶翻譯了國外5萬字的技術資料,分析世界同類風洞的設計特點、優缺點,對眾多方案進行了反復優化設計和計算,采取多項創新技術,形成了先進的氣動總體方案。在風洞建成后,又接棒標模試驗工作,帶領項目組從試驗全流程進行梳理、精益求精,通過反復調試、試驗,解決了影響試驗數據精準度的多項技術難題,流場品質指標和標模試驗精準度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試驗數據質量獲得主機廠所高度認可。“十年磨一劍”,該風洞已經于2016年投入使用,成為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低速風洞,已經在我國飛機、飛船、導彈、航母、高鐵等裝備研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0年,面對大型客機研制對氣動噪聲手段的急迫需求,陳寶勇敢地將研究方向整體轉向航空聲學領域,帶領航空聲學團隊白手起家,開始攻克科技高峰的新征程。為了使團隊能在高起點上起步,陳寶對國內外航空聲學領域需求、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等進行調研,建立十年規劃、年度計劃、季度考核組成的執行體系。在他的帶領下,航空聲學團隊主動作為,積極申報國家預研項目,廣泛調研、充分認證、字斟句酌形成了質量項目申請書,3年內成功申請到3項民機課題,經費達3600萬元,為團隊核心技術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并在較短時間內,突破氣動噪聲源定位、數值模擬、飛機降噪等前沿技術,開發出了多款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填補了國家空白。團隊主動將發展的技術用于解決型號實際問題,承擔某遙感飛機等多個軍民機型號的噪聲問題攻關任務。2017年,我國研制的某遙感飛機由某型飛機改型而來,改型是否造成聲學更改、如何控制適航取證飛行試驗成本,成為研制部門、適航部門共同的心病。陳寶發揮團隊研發的飛機氣動噪聲高精準度數值模擬軟件優勢,在我國率先將數值模擬方法引入民機適航取證,計算結果獲得適航部門認可。
軍有良將威震四海,學因名師流傳千載。陳寶高度重視為新人快速成長創造條件:努力發揮傳幫帶作用,不定期舉辦多種形式的交流會,組織匯編一套氣動人員學習手冊,將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遞給新人;將常規尾撐測力試驗流程進行標準化、數據處理參數計算規范化并形成手冊,提高新人工作規范化程度。
在一線工作的18年中,陳寶整日在風洞中摸爬滾打,與風洞、模型、設備、各種試驗數據為伴,早出晚歸已成常態,通宵達旦時有發生,其所負責的試驗項目多達幾十項,為我國多個航空航天型號研制及時提供了試驗數據。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