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7-30
截至5月25日24時,中國電建海投公司在老撾以BOT方式建設運營的首個水電站南俄5水電站,正式邁入安全運行2000天的大關,累計發電量超23.9億千瓦·時。
在達到這一里程碑式安全指標的背后,這座位于老撾北部大山深處的水電站,是怎樣的一座電站,它給當地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負責運營管理的又是怎樣的一群人?
帶著些許疑問與期待,記者從老撾首都萬象出發,驅車前往南俄5水電站,一探究竟。
一座站,大山里的現代化
早上8點,車出萬象,沿著老撾13號公路向南俄5水電站所在的瑯勃拉邦省普坤縣進發。一路群山疊嶂,峰回路轉,其中58公里的進場路,尤為顛簸險峻,堅守在南俄5的電建人把這里叫做“仙霞嶺”,戲稱是一個“進來就不想出去,出去就不想進來”的地方。
十年前,中國電建人在這里開山拓路,沿著這條“生命通道”,建成了南俄5 水電站。去年,這座穩健運行的水電站,喜獲小金人——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
電建海投公司董事長盛玉明曾評價說,南俄5水電站作為中國電建在老撾的第一個BOT水電站,它的成功開發建設,為中國電建開拓老撾市場,贏得南歐江整條流域開發建設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傍晚6點,迎著落日彩霞,我們進入了南俄5水電站項目營地。富有老撾特色的辦公樓、員工之家和餐廳,配套齊全的籃球場、活動室,給這人跡罕至的大山增添了現代的氣息。
更富現代氣息的是這里的運行管理。自2012年12月投產發電以來,南俄5項目公司就著手進行制度修編,目前已精心匯編了1763項標準文件,成為首家通過中國電力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現場評審的中資境外水力發電企業。
不僅于此,從2015年開始,南俄5項目公司開展了生產管理系統規劃建設,一期項目和二期項目已分別于2016年4月和2017年7月上線運行,共設有20多項管理模塊,打造出規范化、標準化、無紙化(或少紙化)工作管理平臺,實現及時、準確、完整、規范地管理電廠生產活動各類信息。
采用JAVA EE(J2EE)架構,基于ORACLE關系數據,可以讓北京總部實時掌握南俄5生產經營狀態、機組出力和工況,成為電建海投公司上線運行的第一個生產管理系統,也是公司第一個獨立部署在海外項目部的信息化系統,真正實現了“養在深閨有人知”。
在此基礎上,南俄5項目公司還“走出去”,先后到南歐江梯級水電站、南俄1水電站、南滕2水電站、南立1-2水電站開展業務對標活動,以全環節、全崗位對標、創標,“兩位一體”電力生產管控組織模式運行一年多來,持續優化,日臻成熟,確保了電站安全足額發電。
在今年的電力生產經營工作會上,電建海投公司總經理杜春國在談到老撾電力市場營銷時指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市場、創造需求,建立跨界思維,立體化推進,實現遠可送、近可用。
圍繞著能發電、能上網、能回款的目標,面對老撾競爭日益激烈的電力市場,南俄5項目公司采用全員參與、分層營銷的方式,與老撾國家電力公司等,全方位、立體化開展電力營銷,確保電量輸出的同時,售電款得到及時回款,每年超額完成海投公司下達的年度電力營銷目標。
一個村,嬗變總在悄然間
“我們村六年之前還只有40多戶200多人,但現在已有200多戶1000多人了!”在普坤縣大山深處的南汀村,村長通潘說起村里的變化,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這里是離南俄5水電站最近的一個村子,距離20公里,車程1小時。
工程建設期,電建人在尋找砂石場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近乎原始的村落。從此,南俄5水電站和這個村莊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村民能走出大山,電建人首先為其架設了一座橋梁,開辟了40公里山路,直通老撾7號公路。
路通了,為村里打開了山外的世界。山外開始有人能進來收山貨和農產品,村民們做起了生意,村里很快便有了第一輛摩托車和拖拉機。這兩年,動力更足、拉貨更多的小貨車也漸漸多了起來,山里的新鮮農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川擴省。
南俄5水電站發出的電,讓這里的夜晚第一次點亮了燈光,人們還買了衛星接收器和電視機,山里的老人和孩子們第一次看到了電視節目,見到山外世界的模樣。
現在,南俄5項目公司辦公室主任余嘉宏和他的同事們,每個月都會驅車來到南汀村。因為,項目公司為村里修建了漂亮的小學,建立了器械藥品齊全的村診所和三間村民會議室,項目公司定期會給孩子送去學習和生活用品,組織川壙省醫院醫生給村民們查體,余嘉宏還會第一時間把工資送到4位駐村醫生和老師的手里。
南俄5項目公司副總經理田少強告訴記者:“我們來到老撾投資建設電站,并且親眼目睹了當地山民的艱苦生存條件之后,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心情就特別迫切,經過幾年的努力,南汀村以及周邊的幾個村寨都慢慢富裕起來,也讓我們特別高興。”
正是因為修了路、通了電、建起了學校、診所、沼氣池和引水系統,讓這里的“生活配套”遠近聞名,散居在周圍山里的民眾陸續聚集到這里。幾年的時間里,人口數量翻了三番,南汀村也成了周邊最富裕的村莊。
現在的南汀村,更像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南俄河繞村而過,村邊的山坡上,菠蘿、玉米等農作長勢喜人,一條平整的村道兩側,很多人家正在“大興土木”,將茅草和木板搭建的房子,翻蓋成上下兩層色彩絢麗的磚瓦房。孩子們在寬敞的教室里,認真學習,大聲朗讀,老人們悠閑地看著電視,年輕人已將山貨裝滿車廂,牟足了勁,向山外開去……
日子有滋有味,友誼地久天長,幸福掛在每個人的臉上,歡樂飄蕩在南汀村的上空。
一群人,于無聲處獻芳華
群山環繞,寂靜空曠,富含的氧離子,很容易讓久居都市的城里人“醉氧”。這里是令人向往的“仙境”,但如果讓你在這里一直待下去,半年才出一次山,沒有親人陪伴,少有外人來訪,很多人會望而卻步。但南俄5水電站的30多名中國電建人耐得住這份寂寞,守得住這份職責。
這里每天云霧繚繞,除了鳥鳴山澗、雨打芭蕉,再無其他嘈雜的聲響。正是這份安靜,讓有定力的人,去完成一件件了不起的事情。
為了消除尾水冷卻器漏水缺陷,利用停機間隙,生產技術部主任王紅和同事們,鉆進陰冷潮濕的安尾水隧洞內,前后奮戰了30多天,為其改頭換面,裝甲護身,徹底消除隱患,還獲得了全國電力行業設備管理創新成果獎一等獎。
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協調員莫永祥每個月都會帶著三名老方員工,帶上砍刀、背上背籃、綁緊褲腿、備好雨衣,步行20多公里去巡線,時刻面對路上不時出沒的蚊蟲、螞蟥和毒蛇。
“多了一度電 少了幾分眠。”是南俄5水電站一線員工的真實寫照。
負責大壩監測工作的李天民師傅,一只老撾當地的小白狗,陪伴他在大壩上堅守了五個春秋。他告訴記者,他的兒子也在老撾,參與中老鐵路的建設,但山川阻隔,爺倆從未在老撾見過面,只能在相同的時間里回國休假,才能“偶遇”。
沒有親身體會,很難想象大山深處的孤寂。就連很多老撾本地人,干上兩三月也紛紛離職了。或許,對別人來說是無法想象和忍受,但在他們看來卻是習以為常,理所當然。
下班以后,安全專員寧海龍喜歡看足球、打籃球、聽聽歌,想想遠在四川綿陽的妻子和兒子。寧海龍坦言,跟在城里工作的大學同學通電話時,他也羨慕過他們能經常出入大商場,能穿著體面的西裝、皮鞋,能每天都與妻兒廝守。“但我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他們的業余生活是比我好,但在南俄5,是人生的另一種獨特經歷。”
其實,用寧海龍的話說,項目營地里也蠻溫馨。這里有放養的狗狗、貓咪、小雞和大鵝,有自己開辟的菜園,營地里種植的芭蕉和木瓜,常常吃不了,這一切讓冗長的日子過得豐富多彩,讓堅守的歲月多了一抹亮色。
三年前,一名新華社記者,也曾驅車9個多小時來到這里,向外界講述南俄5水電站中國運營團隊的故事。在文章結尾處,他深情地寫道:“轉頭突然發現不遠處靜謐山谷的天空上,掛著一抹淡淡的彩虹……”
是的,靜謐山谷是他們的工作環境,為老撾人員創造五彩斑斕的彩虹般的生活,是他們的事業。
歲月,伴著南俄河默默流淌,芳華,于無聲處靜靜綻放。
價值多元,選擇也多元,但總有些選擇會讓人肅然起敬。比如那些遵從自己內心,堅守在異國他鄉、生產一線的電建人,他們讓自己學以致用,價值得以釋放;他們深入屬地國情,體察民眾期盼;他們在艱苦環境磨練意志,散發著動人的光輝。
“公司把這份工作交給我們,我們就要責無旁貸要把它干好。遠、險、難擋不住我們前進的腳步,哪怕身處深山,心中永駐光明,為‘一帶一路’增光添彩。”已扎根老撾20多年的南俄5項目公司總經理李明感慨地說。
以大山為伴,大山無言;與碧水為鄰,碧水蕩漾。它見證了,中國電建人在這片土地上灑下的汗水,它映照出,老撾人民的在光明中綻放出的每一張笑臉……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