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眼中的改革開放
——全國首屆工匠榜樣航天科工王保森看中國制造到智造轉變
——全國首屆工匠榜樣航天科工王保森看中國制造到智造轉變
大國工匠眼中的改革開放
——全國首屆工匠榜樣航天科工王保森看中國制造到智造轉變
——全國首屆工匠榜樣航天科工王保森看中國制造到智造轉變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9-04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制造業水平上,而制造業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裝備制造業,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最具標志性的便是一件件大國重器的誕生,無不對外展現了中國制造的實力。
作為一名在一線工作了38年的數控工人,我親身經歷了中國制造以及航天事業從有到強的過程。
40年見證了技能人才的飛速成長。1981年從部隊轉業進入航天事業,當時來工廠的基本都是部隊轉業者、接班者或者技校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就是從零開始,拜師學藝,過去老話講“教會徒弟,餓死師傅”,3年后出徒。那個時候培養一個高技能人才,在工廠里摸爬滾打,成才要15年左右,很多榮譽都需要按經驗論資排輩。
智能制造、工業4.0等戰略的提出,以及不斷被提及弘揚的“工匠精神”讓工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一大批大專畢業生以及專業技校畢業生沖入一線,他們理論知識扎實,只要肯靜下心來,成長的速度很快,通過學習、參加技能比賽等平臺都可以快速實現晉升的通道,打破了“熬資歷”的枷鎖,在自己職場規劃上看到了希望。
40年見證了中國制造能力的提升。記得剛參加工作時,車間里都是建國初期的加工機床,最好的設備是前蘇聯的進口普通機床。我在車間見到最早的一臺數控設備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僅僅有了數控顯示和基本的程序模塊,通過簡單口令實現簡單零件的加工,在當時都算是“國寶”級待遇。進入90年代后,車間各個角落都零星地擺放上了數控設備。現在隨著智能生產線的建立,流水線加工生產,遍地的加工中心,老式的普通設備都成了古董。
設備的更新帶來的就是生產效率的變革,現如今一臺加工中心都要比當時整個車間設備的生產效率高,而且零件的加工精度、一致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都要優于當時技術最好的師傅水平,但跟國外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
40年見證了航天事業從有到強的過程。隨著設計、工藝、加工到總裝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裝備功能也更加全面。記得最早開始完成一項任務是設計、工藝和技能人員齊上陣,打破腦袋才能保證加工精度最高到0.01毫米級別,現在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加工精度可以保證在微米級別。
當時大部分材料都是普通鋼和鋁合金,不銹鋼和鈦合金的材料就成了“大麻煩”,當時為了攻關拿下這些材料的加工方法,好多工藝人員都直接睡在廠房里,隨著工藝不斷的優化、加工經驗的不斷積累以及新型加工材料的不斷普及,目前,鈦合金以及各種合金材料的加工早已不成問題,而且我們裝備實現了核心零件加工全國產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制造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制造業體系,紀錄片《大國重器》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正逐步擺脫“世界工廠”的符號,這40年有太多的“沒想到”變成了現實。當下,我們已經進入到改革的深水區、攻堅區,好吃的肉都已經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我們絕不能因為暫時的勝利而沾沾自喜,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相信不遠的將來,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我們“做不到”。
【責任編輯: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