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0-16
差不多兩年了,在位于江蘇啟東的“天鯤號”建造碼頭,人們時常會看到一個壯壯實實的“老外”,常常一邊咧著嘴笑,一邊使勁兒蹬著自行車,在日漸長大的“天鯤號”和辦公樓之間往返。
“老外”名叫弗蘭西斯科,來自比利時,是“天鯤號”監造組聘請的外方監理,為監造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系統評價。
剛到現場時,大伙兒嫌他的名字叫起來拗口,張老軌就臨時起意,說既然姓“福”,我們造的又是“天鯤號”,就叫他“福鯤”吧,好給我們的大“天鯤”添些福氣和好運。
于是上班第一天,弗蘭西斯科就有了他的漢語名字。事情也的確如大家所愿,“福鯤”把他在世界四大疏浚公司的經驗和積淀呈奉給“天鯤”,使得它更臻完美。
2018年6月6日,“天鯤號”海試前第二天,也是監造工作的第20個月,“福鯤”編輯好第566號備忘,然后發到船廠、監造組、設計院的公共郵箱里。尋找問題,寫成備忘,通知各方,成為他的每日例行。
這次,他提及的是安全問題:主甲板水密門在船舶進行海試前,需要先做水密試驗。在這之前的565份備忘,涉及到的是565項建議。內容從優化設計,到解決方案,小到焊縫不密實,大到絞刀耳軸的對齊問題,不一而足。
最開始,“天鯤”進塢分段搭載時,他主要研究圖紙,找到設計問題,再和船廠設計人員討論,或者優化或者修改。到后來,隨著分段搭建越來越多,就把時間分開:辦公室里,研究設計方案;騎車去現場,檢查建造問題,然后寫進備忘。
用他的話說:作為監造組一員,如果每一份備忘,都能給出一種優化方案,那么這個“大家伙”距離完美就更近了一步。事實也是如此,最近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橋架起橋滑輪組鋼索偏角問題。
一天例行上船檢查時,“福鯤”敏銳地發現:上下起吊滑輪塊鋼索安裝之后,偏離角的計算數值竟然大至3°,這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這必然造成鋼索和滑輪塊的異常磨損,甚至撕裂,進而影響船舶壽命。
英雄所見略同,幾乎同時,負責船體監造的侯國輝工程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溝通之后,由‘福鯤’推出這個問題最好,因為他能帶來國際視角,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之前好多問題,也是由他出面推進,結果都解決得很完美。”侯工說道。
“福鯤”回到辦公室,以最快的速度撰寫了兩篇備忘,發給各方。監造組立即召集船廠、設計院緊急開會,尋求解決方案。
但是會上,大家各執一詞。船廠認為,自己按照設計院的設計來施工,施工結果和設計基本吻合;設計院認為,他們的設計依據中國國家規范進行,有據可考。
“眼看著‘大家伙’一天天長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想它有一絲瑕疵!”“福鯤”吐露了當時的心跡。
他有些激動,急切地向船廠和設計院強調滑輪鋼纜偏角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你們所提供的設計規范,根本不適用于挖泥船和疏浚施工,根據歐洲同行,包括IHC專家的觀點,這么大的偏角是無法接受的!鋼索的偏角關系到‘天鯤’的維護頻率,這么大的偏角,極有可能導致原來2到3年的維護周期變成2到3個月一次。”
堅持的結果,就是幾次召開專題會,最終設計院和船廠接受建議,攻關修改。今天我們看到,“天鯤號”的偏角在1°之內,而國際標準是1.2°,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福鯤”解釋稱,這只是挑戰之一。無論歐洲,還是中國,要建造像“天鯤號”這么大的工程船,都異常艱難,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
“要知道,我們正在創造一項紀錄——既是亞洲第一,也是世界最大之一。世界疏浚界其實很小,其他同行既是合作者,更是競爭者,他們時刻都在盯著中國這邊發生了什么。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個‘大家伙’造得既充滿智慧,還要結結實實。”談及此,“福鯤”一臉嚴肅。
作為亞洲最大的絞吸船,有很多挑戰堪稱世界級難題。“絞吸船就是一個可以在海上移動的工廠,最為重要的是兩個挖泥設備,一個是鋼樁臺車系統,另一個是橋架裝置。但是監造組背后的團隊都找到了最完美的解決辦法,讓人驚喜!”
說到這,“福鯤”雙眼一下亮了起來。
“讓我驚訝的是,他們選擇了柔性重型鋼樁臺車系統,橋架配置了世界上最大的波浪補償系統,可保證船舶在大風浪的條件下安全地工作,還采用上下雙耳軸設計,實現6.5-35米的挖深范圍。這套方案太完美了!中國人決定做一件事,就是真心要做這件事,而且最后都能成功!”
從購買整船,到購買設計自己建造,到自主設計自主建造,中國挖泥船制造業的飛速發展深深地震撼了“福鯤”。
能夠親身參與這艘亞洲最大的自航式絞吸挖泥船的監造工作,他感到非常自豪:“希望將來能看到更多來自天航局的大型挖泥船,這樣,世界四大疏浚公司就變成五大疏浚公司啦!我的工作履歷也會因此更加閃亮!”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