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火神山 “娘子軍”給力中國速度
決戰火神山 “娘子軍”給力中國速度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2-10
這是一次同“死神”的賽跑,這是一場與病毒的較量。
10天時間,3.39萬平方米,1000張床位,6000多名建筑工人,每天24小時兩班倒連續不間斷作業,接診區病房樓ICU俱全……2月2日,在5000多萬網友在線“云監工”下,舉國上下的期盼下,火神山醫院正式落成。這對疫情籠罩下的武漢來說,無疑是一劑定心丸。
中國速度再次震驚世界,“基建狂魔”的稱號名副其實。速度的背后,卻是一群群工程基建領域的“逆行者”,在舉家團圓的春節里,她們告別親人,前往工程一線,在火神山醫院工地上打響了一場舉世矚目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鏖戰火神山,有一批“娘子軍”也堅守在建設一線,她們告別了家中的老人孩子,褪下精致的紅裝,一身工裝上戰場,用她們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巾幗不讓須眉的鏗鏘事跡。
除夕夜逆行武漢
疫情在肆虐,火神山在召喚。
1月24日中午,聽聞建設火神山醫院的號召,原本打算回山東老家過年的梅君立刻退票,義無反顧地趕赴建設現場。
梅君系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職工,她的丈夫孟東兵是工地桁吊班長,和她一起也沖在了最前線。孟東兵年初剛做完肺部微創手術,原本準備好好休息的他,接到任務后就和妻子回來,面對親朋好友的勸阻,他卻說:“我能行,患者還在等著我們,早點建成,就多一分希望。”
一進入工地,梅君就投入到物資籌備以及車輛安排的緊張工作中。春節期間,工人都已返鄉,物資籌備、車輛調度的難度空前加大。連續六七個小時,梅君一直在打電話,顧不得喝上一口水。當晚7點,當萬家合歡正在吃年夜飯的時候,第一批13輛運輸車終于到達現場,集裝箱等材料也陸續到達。物資卸載、車輛調配等一系列事情,梅君都有條不紊地安排著。一直到大年初一凌晨4點,夫妻倆還在工地上忙碌著。
萬家團圓之際,一紙命令下達,數千名建設者從四面八方星夜兼程奔赴武漢。
“作為企業的一分子,這個時候必須回來!”剛休整了3小時,她便奔赴施工現場,投入項目疫情防控組工作。
除夕前夜,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職工孫燕芳接到建設火神山醫院的消息,緊急籌備醫院建設所需的后勤物資,從吃穿住行必需品到疫情防控的每個細節,她沉著應對,第一時間組織資源,分工聯系。彼時,她剛陪老公和兒子回到汕頭老家,初三一早,經多次協調,她們終于拿到了一張出城通行證,一路向北。
跨越1280公里,駕駛16小時,孫燕芳逆行回武漢。
“師傅,吃飯了嗎?”現場幾千名工人,她的一幅亮嗓成了冬日里的陽光。所有人的吃飯問題是她心尖上的頭等大事,工人在哪里,她的腳步就到哪里,確保“飽肚子工程”不落一人。
非常時期,大量施工人員聚集,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她組織團隊每四個小時為工人更換口罩,每日對現場、辦公區、生活區消毒,兜里揣的都是手套、創可貼、碘酒等勞保用品。工人兄弟的吃飯和防疫成了孫燕芳投入心思最多的事情。
短短3天時間,2000多名建設者從四面八方“逆行”回漢,隨時聽候調遣。
大年三十,正在高速公路上駕車回安徽老家過年的胡菊生接到了公司火神山建設現場的求助電話:“胡姐,現場急缺材料員,您能否前來支援?”面對緊急情況,她沒有猶豫,一口答應。3個小時后,迎著駛離武漢的車流“逆流而上”的胡菊生到達火神山項目現場,一頭扎進物資清點工作當中。
每一名“逆行”建設者的身后,是數千個支持與體諒的家庭。
“逆行者”是勇敢的,“請戰”“出征”不只是她們的職責,更是堅韌與無畏。
勇上前線不掉隊
火神山醫院建設時間之緊迫,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逆行者”展現出了非凡的凝聚力與戰斗力,無數建設醫院的“將士”與時間賽跑,用使命和責任搭建起一座抗擊疫情的“安全堡壘”。
王曉紅是中建三局項目鋼結構施工部分的“主心骨”,作為有著30多年工作經驗的鋼結構專家,今年53歲的她一到現場,同事們就像打了一針“強心劑”,更有底氣了。
面對嚴苛的施工條件,她從圖紙、技術、物資、現場四大方面通盤協調,每天上百個電話、只能休息五六個小時已是常態。她說:“我家兩代人都是三局職工,爭先精神早已刻在我的心里,國事當頭,我們三局人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必勝!”
作為先頭部隊的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場平團隊,很多人為了趕工,從前一天晚上進場到第二天上午都沒顧上喝一口水、吃一頓飯,在寒風中冒雨堅守十幾個小時。
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南分公司技術部經理范巍,負責對接圖紙、組織深化設計、與各方進行技術溝通協調,輾轉于設計院、指揮部與現場,每天僅能睡3個多小時。父親因感冒發燒住院,她卻抽不開身去照料。
1月25日晚,寒風呼嘯,還伴有凍雨。火神山工地上燈火通明,大家正在頂雨夜戰。
三局總承包公司職工張芬作為項目資源保障組的成員,主要負責與打包箱、物流等供應商簽訂合同、安排付款等工作,所有款項日清日結,工作量是平時的好幾倍。
春節前夕,張芬患了一場重感冒,當時正在籌備工程裝備科技公司的工作會,她頂著高燒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丈夫心疼她,叮囑她等到了春節一定要好好休息調養好身體,然而當得知公司將建設武漢火神山醫院項目的時候,她主動報名參加,再一次投入了新的戰場。
為了配合后期的審計工作,她還牽頭負責采購物資收料、驗收和結算工作,保證財務清晰、有依有據。每天工作都長達12小時以上。看起來文文靜靜的她,工作起來卻風風火火。“以前別人叫我‘工地鐵娘子’,現在也是一樣。”張芬如是說。
奮戰到病毒散去時
武漢,抗擊疫情的主戰場。火神山醫院,則是這個主戰場的攻堅戰,也是未來遏制疫情蔓延的“安全島”。
“我們一定會盡全力保障你們的健康安全。”
“現在疫情緊張,能不能安排工人加班盡快出料?”
負責項目招采工作的韓建英每天要接打80多個電話。在“年關”和“疫情”的雙重阻力下,尋找勞動力、生產材料成了建立火神山醫院的難題。
為了第一時間組織勞動力進場,韓建英撥通一個個工友和家屬的電話,對于大家的擔心和焦慮,她解釋了一遍又一遍,她說:“我很能理解他們的顧慮,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一切資源幫助工友上崗,哪怕要我們一個個去接,也要把他們接來。”
韓建英家在武漢,長期駐鄭州工作,6歲的女兒天天盼著她回家過年,除夕當天剛回武漢,她就投入到火神山醫院的建設中。每晚10點多回到家里,韓建英不敢與家人見面,把自己隔離在一個小房間,她說:“家人和建設任務都很重要,唯有把自己隔離起來才能兩者兼顧,等到病毒散去的那一天,我要給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
病毒肆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和奮戰在救護一線的醫護人員一樣,工程建設人員也在自己的戰場上爭分奪秒!
接到參建項目的通知,楊寧立刻著手聯系運輸車,了解運輸車輛資源狀況,第一時間掌握動態。她深知,這是施工資源的第一保障!
1月24日一早,楊寧接到了火神山醫院物資運輸任務,掛掉電話她迅速對各環節人員進行協調……
面對疫情,這批“娘子軍”不管身在什么崗位,家里有什么困難,她們都一一克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奮戰在一線。
“小寶,快叫媽媽呀。”視頻這一頭,戴著口罩的潘妍君眼睛都紅了,濕漉漉地快要淌下淚來。“小寶做完手術沒幾天,我好想抱抱他。”自從來到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潘妍君就再沒回過家,孩子留給外公外婆照顧。
作為火神山醫院項目的后勤管家,身形瘦小的潘妍君從項目一開始就來了,連續奮戰一周后,嗓子都嘶啞了,但她還是堅持到了項目結束。從辦公區布置、調配辦公物資、項目人員吃住行等一應事務,她都一一落實,一天下來光電話就得打幾百個。盡管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但她的手機一刻也不敢關機,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在待命。
寒冬還在繼續,立春已經來臨。雖然勇士出征在除夕,打贏這場硬仗的時候,才是她們的新年。待到那一天,她們的家人必將煮好接風洗塵的餃子,迎接不辱使命的“娘子軍”凱旋,等著她們齊整歸來,重新團圓!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