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白衣戰士”的6個不眠夜
——航空工業P3實驗室立項報告紀實
——航空工業P3實驗室立項報告紀實
央企“白衣戰士”的6個不眠夜
——航空工業P3實驗室立項報告紀實
——航空工業P3實驗室立項報告紀實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2-20
連日來,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這場疫情的中心——武漢。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建筑工人源源不斷涌向戰“疫”一線, 如一股股新鮮的氧氣輸送進武漢疼痛的肺葉。醫學家們在實驗室里取得的每一次進展和傳出的每一聲消息都緊緊牽動著國人的心,大家明白,對病毒多一分了解,就離戰勝疫情多一分希望。
1月26日大年初二,被疫情席卷的武漢還沒有喘過氣來。航空工業規劃醫藥工程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醫藥院)黨支部書記姜振華接到了一通來自某生物疫苗企業的電話,對方詢問醫藥院能否立即接手該企業的P3實驗室咨詢任務,并且由于時間緊迫,必須在6天內就提交立項報告。
該企業提到的P3實驗室是指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主要用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預防性人用疫苗的應急開發,其中最緊急的就是用于目前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人用疫苗的開發和生產。實驗室的結構和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必須能夠確保工作人員在處理含有致病微生物時,不受實驗對象侵染,周圍環境不受污染。此外,該企業要求實驗室具備P3級別病毒研究、疫苗小動物檢測及疫苗中試生產三個部分,這在國內還沒有先例。
面臨這個特殊時期的高難度任務,醫藥院領導班子絲毫沒有猶豫, 立即向上級領導進行請示,并獲得了批準。上級領導的支持加上醫藥院領導班子的決心,意味著這項緊迫的挑戰已正式到來。“最近一直在擔憂疫情的發展,所以接到任務的時候,我的內心熱血沸騰,能讓我們為對抗疫情做一點貢獻的時候終于來了。”醫藥院院長魏紹輝說。
隨即,一支由23名資深醫藥工程設計師組成的團隊誕生了。正值春節假期,團隊成員們四散各地, 面臨突如其來的任務,臨時組建起的微信群里匯集了來自天南地北的同一句話——保證完成任務。醫藥院工藝專業主任工程師李錦秀是本次被選中的團隊一員,主要負責任務中最先開展的工藝專業部分,他說:“對任務,我們能接、敢接,除了信心之外,更多的是擁有一定能夠完成好任務的責任心,這是我們航空人最基本的態度。”
項目成員正在視頻會議
任務重大,急如星火。若按照以往的正常程序,完成這樣一個高規格的P3實驗室立項報告需要按順序進行數個步驟,將耗時一個月左右。如今要在五分之一的時間內拿出成果,團隊決定打破常規,多線并行。負責工藝專業的人員提出總體要求后,散布在不同經緯上的各專業人員同時行動起來了,微信群成了頭腦風暴的現場,一個個靈感的火花接連閃動在白天和黑夜。
事實上,醫藥院上下能夠果斷接下任務,并迅速開展工作,靠的不僅是滿腔熱情,更多的是依靠雄厚的專業技術儲備。2007年,醫藥院項目總監楊勇就帶領團隊完成了對P3實驗室的設計研究課題,“開展這個研究,一方面因為這是國家建設的需求, 一方面這也有利于我們在工作當中及時滿足客戶的要求。”楊勇說,“這次疫情過去后,我們會繼續鉆研相關專業的先進技術,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面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卷土重來,面對科研醫護人員急切的委托,楊勇第一時間將當年儲備下的研究成果提供給了團隊和客戶,為團隊順利展開工作和客戶及時掌握專業建議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這些技術儲備能夠使我們盡快進入到設計狀態中去,如果完全從零做起,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任務。”李錦秀說。
大年初七,楊勇梳理了各方組員的設計成果后,形成了立項報告的初稿,經過團隊對報告最后的嚴密審校,大年初九,楊勇按時將完整的立項報告正式交到了客戶手中。在80頁的文本中,一座嶄新的P3實驗室“躍然紙上”,該實驗室采取“夾心”式結構,頂層負責通風排氣, 底層用作廢液排放,中間部分為核心實驗區域,使用起來將既靈活又節能。“我們經過國內外多方咨詢和仔細考量,確保最終拿出的設計成果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楊勇表示,“將來我們這支隊伍會進一步在P3生物實驗室領域拓展能力,使我們在生物安全防控及疫苗生產等工程方面的綜合能力不斷提高,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
僅僅6天,醫藥院團隊敢于擔當, 不負使命,他們秉承著航空人精益求精的態度,施展出打造航空軍品的過硬業務能力,完成了一份國內首個同時具備三種功能的P3實驗室立項報告;僅僅6天,醫藥院團隊不分晝夜,爭分奪秒,展示出了航空人的“中國速度”;僅僅6天,醫藥院團隊與未來將要在這個P3實驗室里和病毒展開較量的科研人員完成了一場心靈的交托。
“請你們相信航空人的敬業精神,我們有能力將這次P3實驗室項目建成國際一流標準的精品工程, 請你們放心使用!”楊勇對那些將會日夜奮戰在這間P3實驗室的“白衣戰士”們說。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