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一號”火箭的固體“心臟”在這里誕生
“長征一號”火箭的固體“心臟”在這里誕生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4-2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一語點出了創新在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從第一根手搓復合推進劑“藥條”到第一代實用固體發動機,從送“東方紅一號”入軌到參與第一次商業航天成功發射,從單一用途固體發動機到全應用領域各種戰略、戰術、宇航用固體動力產品型譜和體系……中國航天科工六院的發展軌跡也印證著“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科學論斷。
起步:一切靠創新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該衛星最后被命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它的火箭是“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由三級火箭組成:第一、二級是液體火箭,第三級是固體火箭,負責把衛星送入軌道。
“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由于種種原因,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一直沒有啟動。直到1966年11月29日,當時七機部四院(中國航天科工六院前身)的陳善祿、山蕓芳、張揚中和陳克明接到通知,要在晚上8點參加一個技術會議。他們并不知道,這個會議研究的正是第三級火箭任務技術交底工作。
雖說是交底,可遠道而來的長征一號總體設計部裘愉倫也坦然承認:“沒有實際經驗,只是根據初步確定的衛星重量、軌道參數、第一二級的性能指標和三級需要完成對衛星的加速任務,通過外彈道計算得出第三級應該滿足的技術性能指標。”
這個時候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剛剛從四川瀘州搬遷至塞外青城不過一年多時間,還處在基礎建設階段。
從技術上來看,研究所也才剛剛研制成功我國第一代實用固體發動機——300毫米發動機,中國總算有了自己的復合固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當時的七機部四院既不具備研制型號的基本條件,更沒有研制型號的實際經驗。內外部環境決定了這條送衛星上天的道路必須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姿態來走。
在這個交底會上,領銜研制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任務的時任七機部四院副院長楊南生一語中的:“一切全靠我們去探索,去創新。”如楊南生所言,此后在這個從無到有的任務中,他們面對的一切困難都靠創新來解決,一切挑戰都靠創新來應對。
為了解決藥柱表面裂紋和發動機不穩定燃燒問題,楊南生帶領技術人員反復試驗,經過多次試車及沖擊、振動等試驗,終于取得了6次飛行試驗全部成功的佳績。隨后,發動機又進行了旋轉試車。失敗、檢查、失敗、再檢查……工作人員接連解決了脫粘和燃燒后某種成分沉積的問題后,19次試車均獲成功。1970年2月9日,長征一號合練火箭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合練。
1970年4月24日晚9時35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震耳欲聾的聲響中沖出發射臺,直入蒼穹。當“衛星入軌”的報告聲響起時,周圍的人頓時沸騰起來,盡情歡呼跳躍,互相握手擁抱。
原七機部四院駐內蒙古指揮部副主任、研究員陳克明今年86歲了,但他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年5月1日,自己和同事們一起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當時,周恩來總理握著大家的手,連連說:‘你們辛苦了,你們為中華民族立功了,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發展:駛入創新“快車道”
成功送“東方紅一號”上天,六院就此打響了名號。此后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六院干部職工都不曾忘記“一切靠創新”的歷史箴言。
——20世紀80年代中期,重新定位,重新布局,但仍堅守科技創新這個根本。
——20世紀90年代,形勢嚴峻,步履艱難,堅持以發展保生存,以創新謀發展。
——21世紀以來,改革大潮涌動,發展正當其時,在“雙創”領域大刀闊斧、深耕細作。
“巨浪一號”發射場景
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成績,也證明著創新之路的正確性:創造了以“巨浪一號”為代表的10余項第一,返回式制動火箭固體發動機連續25次參與發射,標志著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500余項、授權專利700余項,有力地支撐了重點型號的研制、試驗和批產。
榮獲航天系統唯一一枚“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多型號產品連續5次參加國慶閱兵,先后兩次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工程重大貢獻獎”……
經過多年的發展,六院已逐步形成了覆蓋戰略、戰術以及宇航等全應用領域的固體動力產品體系,有力推動了我軍裝備現代化建設,牢牢構筑起我國的“鋼鐵長城”。
2009年4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六院把“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集團公司固體動力創新發展的“三創新”特區,六院在科研生產經營各方面均走上“快車道”。“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模式在全院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六院副院長賈永剛介紹:“六院近兩年的預研經費投入是建院以來的數十倍,取得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六院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方式,努力實現質量、動力、效率的提升和變革。通過管理創新,六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科研生產效率提高了50%。”
“十三五”期間,六院深化科研生產組織模式和體系創新,實施縱橫維度的科研生產要素、科研生產關系統籌管理。全面開展數字化科研生產體系建設,全面實施“四個兩”,深化成本工程、價值工程,狠抓責任落實,六院連續五年圓滿完成以型號為代表的集團公司責任令任務,顯著提高動力系統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服務水平,科研生產任務高質量完成,生產交付數量創歷史新高。全力打造裝備全壽命周期售后服務與綜合保障平臺,六院的新產業、新增長極正在加速形成。
當下:邁向創新發展路
2019年以來,六院分兩次拿出600萬元獎勵了40個突出貢獻團隊,以表彰干部職工在工作中的創新表現。黨委班子的這一舉動是想讓干部職工明白:只要創新、唯有創新,才是六院發展的必由之路。
六院干部職工參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
六院院長劉文軍在六院戰略委員會上的發言鏗鏘有力:“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努力推進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和跨界融合創新。”
強勁的科技創新引擎牽引六院在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加速前進。六院加強創新發展頂層設計,系統開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長期性的戰略研究,抓黨建、提質量、轉方式、調結構、增動能、控風險,形成六院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理論、新戰略、新政策。在此期間,六院的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固體動力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兩大目標四步走”改革創新藍圖和路線圖展現光明前景與強勁動力。
同時,先進固體動力技術中心、應用化學協同創新中心、西北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三大創新平臺強勁引領,初步形成產學研用融合的社會化平臺。資源整合、協同創新能力的持續增強,引領防務裝備產業、航天發射產業、智慧智能產業、新一代材料與化工產業、先進制造服務產業、現代服務業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智能制造、材料化工、裝備制造主力產業同比實現20%以上的增長。
智慧水務項目
智能倉儲項目
F-12 高強有機纖維
智能采血房車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商業航天發展戰略指引下,國內最大固體發動機綜合試驗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推力大型全尺寸固體發動機首次地面試車圓滿成功,開啟大推力航天發射新紀元,商業模式創新取得更大突破。
聚焦產業結構“破立降”,六院系統開展“一企一策”轉型升級論證、產業化論證、現代服務業論證與實施,設立產業化項目“兩總”,構建市場營銷體系,企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
除此之外,六院還實行一體化扁平式管理、創新績效精確計量、基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成果交易、重大創新突出貢獻專項獎勵等。由此,全員創新通道暢通,全要素創新活力競相迸發。30余個項目實現轉化落地,20余個項目獲得國家、地方創新創業獎項。
數據見證成長軌跡,榮譽彰顯創新實力。
2020年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與經營發展的巨大壓力,六院黨委堅決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黨組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科研生產經營攻堅戰的要求,主動擔當作為,創新、應變、苦干、實干加巧干,以新的思路、新的辦法、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經營方式、新的商業模式開拓經營發展新局面。截至一季度末,六院多個重點型號連續試車成功,民用產業市場簽訂訂單累計金額達6億余元,全年營業收入計劃完成率達到20%,軍民品科研生產實現“開門紅”。
著眼未來,六院正在著力打造戰略導向、動態優化、流程約束、數據驅動的綜合性創新型企業,逐步實現經營模式向實戰能力和質量效益型轉變、技術發展向新一代自主研發轉變、產業結構向“與新一代技術發展相適應+服務體系”轉變、發展模式向平臺上的多元化商業模式轉變、企業形態向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智慧企業轉變。
六院干部職工心里清楚,中國固體火箭發動機取得的成績,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來的,六院也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做大做強。未來,六院全體干部職工將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正視差距、自主創新,時刻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抓住當下機遇、不負偉大時代,繼續努力為祖國牢牢筑起“鋼鐵長城”,創造更多航天動力奇跡。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