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集團尹恒工作室:以創新精神追求卓越績效
中交集團尹恒工作室:以創新精神追求卓越績效

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5-08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一公院尹恒智能監測創新工作室緊緊圍繞“科研服務生產”的發展思路,積極拓展產研結合項目,在橋梁智能檢測與監測的科研、生產以及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自2018年掛牌成立以來,尹恒工作室累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外觀專利4項,發表科技論文20余篇。
勇擔重任 亮劍創新技術
作為工作室帶頭人的尹恒,自2004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生產第一線從事橋梁設計、舊橋檢測、加固、智能檢測監測技術研發等技術工作,逐步成長為中交一公院的技術骨干。他在工作中不斷尋找突破和創新,與“智能結構檢測監測”結下了不解之緣。
熟悉尹恒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雙善于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創新亮點的眼睛,多年來,他參與或負責完成了百余項路橋養護相關工程項目,涉及公路橋梁檢測、試驗、評估、加固、咨詢、軟件開發、健康監測、養護科研等多個方面。他帶領工作室研發了一套基于物聯網的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的成套軟硬件系統,可控制傳感器自動對橋梁結構進行測量并將數據存儲在云服務器上,對數據進行讀取分析處理研究。采集軟件還可控制傳感器的采樣頻率、工作狀態,并對采集數據進行多參數修正,對超過預警閾值的傳感器進行實時預警。尹恒主持完成的“橋梁智能檢測監測系統”獲2019年陜西省交通運輸系統職工科技創新項目三等獎,獲2019年度全國交通行業職工崗位創新成果推薦項目。
服務需求 攻堅中實現價值
橋梁檢測項目往往工期緊、任務重,需要投入較多人力,也對技術成果編制提出了較高要求。由于大部分橋梁項目都在野外,地勢環境險峻,工作室成員有時需要翻山越嶺,有時需要下田涉水,還需忍受各類蚊蟲鼠蟻的攻擊,項目組成員總是打趣說自己的經歷可以拍一部“野外探險記”。項目現場檢測人員采用的依舊是傳統的“紙筆記錄”,后期再由人工整理外業資料,并人工編制檢測報告。這種方式直接導致檢測效率低、病害描述不規范、費時費力等問題。
工作一線發現的痛點就是工作室創新的方向,工作室打通多方技術形成了一套“橋梁智能檢測系統”,這是一款面向橋梁檢測人員開發的橋梁檢測和橋梁巡檢與病害監管輔助工程軟件。采用基于圖形引擎開發的全觸屏病害錄入系統,大幅提高了橋梁檢測質量和效率,讓橋梁檢測進入數字圖形時代。同時,全數字化記錄的橋梁檢測病害為橋梁的技術狀態評估提供了支持。基于BIM技術的橋梁病害監管,可直接了解橋梁病害分布狀況和發展變化趨勢,實現橋梁病害監管。該套軟件在多個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得到了一線檢測人員和管理方的高度評價。
凝聚人心 鑄造團隊精神
創新成果離不開團隊協作與人才培養。工作室根據研究方向培養專門人才,制定人才培養方向及具體實施計劃,使工作室成員充分發揮技術專長,打造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科研團隊。團隊學術梯隊涵蓋力學、橋梁工程、測量工程、計算機、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
尹恒在團隊建設中起著“紐帶”作用,他不但是先進技術的引領者,也是工作室成員的“貼心人”。尹恒善于了解掌握成員的思想動態,工作生活上經常給予關心照顧。他鼓勵成員立足崗位創新,大家有好的想法和建議,他總是積極采納。工作室成員在他的帶領下團結和睦、干勁倍增,形成了“千萬重擔大家挑,人人身上有責任”的良好工作氛圍。
風順正是揚帆時,開拓創新大潮涌。尹恒智能監測創新工作室將再接再厲,立志為我國橋梁檢測監測事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