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0-12
陽光下,5號沉箱鋼筋籠已初具規模,上下交錯的鋼筋間距均勻,橫豎筆直規整。難以想象,這個重達380噸、由4萬多根鋼筋組成的龐然大物是由30人在1周內完成的。“放在以前,就算40多個人也要近1個月才行。”項目工程部長李雪磊難掩喜悅。
由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海南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及煉油改擴建工程配套碼頭引堤、防波堤工程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點工程,建成后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具有重大意義。該工程防波堤主要采用沉箱直立式結構,共需預制52個,每個沉箱重近6千噸,將近10層樓那么高。“鋼筋綁扎是沉箱預制的第一步,影響混凝土澆筑質量,更決定了沉箱入海后的使用壽命。”項目常務副經理郭志鵬要求每層鋼筋綁扎完,都要經過協作單位、項目部、監理三方驗收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層綁扎,嚴把每個環節施工質量。
可從今年7月開始預制后,幾次鋼筋籠驗收結果都不盡人意:要么因為鋼筋太長,穿插時上下筋搭錯位置;要么鋼筋型號用錯。原來,每個沉箱要綁扎7層鋼筋籠,所用的鋼筋形態有16種、長度有50多種,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工人面對如此復雜的結構也會有犯暈的時候。“每次驗收都有問題,這活太難干了。”因為頻繁返工,工人開始產生消極情緒,這一切都被李雪磊看在眼里,“工人們技術水平不一,又沒有標準化模板,時常導致綁扎質量參差不齊。短時間內提升所有人的技術水平很難,只能用流水作業的標準化模板規范施工。”李雪磊想設計一套模具,方便大家“對號入座”。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雪磊注意到食堂的蒸籠上有規則的孔洞,他靈機一動:如果沉箱的鋼筋綁扎能夠在模板預留的對應孔洞上有序穿梭,就像繡花一般將繡樣提前繪好,大家按照針腳一針一線牽引,豈不是又快又準?
順著思路,李雪磊立即組織召開研討會,組建技術攻關小組,深入研究沉箱施工圖紙上每層乃至每根鋼筋的具體位置、尺寸、型號。傳統的鋼筋綁扎工藝,大多要靠工人肉眼確定鋼筋間距和位置,工作強度大,容易導致工藝不達標。“每層鋼筋籠都由幾千根不同規格的鋼筋綁扎而成,如何才能在綁扎鋼筋時利用規范的模板達到標準統一呢?”李雪磊絞盡腦汁,標準模板制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有人提議借鑒打游戲時的空間作戰,可以通過構建3D模型,在電腦上模擬每個模板開孔位置,每根鋼筋如何穿入模板,李雪磊一拍大腿,“可行!”一沓沓設計稿出爐,一遍遍模擬,“紙上談兵”終于要付諸實踐。
技術人員將一塊塊模板按照技術要求和沉箱各層鋼筋尺寸,在上下、左右方向分別開設孔洞,組合后的模板,形成整體鋼筋綁扎架,既提高了綁扎質量,也增強了工人高空作業的安全性。很快,整體式鋼筋綁扎架新鮮出爐,被運往項目施工現場。
“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工人們半信半疑。隨著測量人員校準完成,橫、縱都設有孔洞的模板被很快組裝完成,工人們只需“按圖索驥”,就能完成鋼筋綁扎的標準化施工。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4天的時間,40個工人完成了首個由鋼筋綁扎架制成的沉箱單層鋼筋籠。一周后,工人數量減少至30人,以一天一層鋼筋綁扎的速度順利完成施工任務。“鋼筋間距沒有問題,垂直度沒有問題,鋼筋面平整度沒有問題,這綁扎質量提升很快啊。”監理滿意地在檢查記錄上打個了“對勾”。
現如今,預制廠3條生產線上的沉箱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有了這整體式鋼筋綁扎架,干起活來輕松多啦,再也不用返工了。”工人們徹底心服口服。
【責任編輯:龍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