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2-26
日本著名家具企業“秋山木工”創辦人、代表理事秋山利輝寫了一本名為《匠人精神》的書,講的是如何培養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秋山木工成立于1971年,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廠家,秋山木工的訂制家具常見于知名大飯店以及高級名牌專賣店乃至日本宮內廳、迎賓館、國會議事堂等。由于其重視人才品格的獨特工匠培養制度,在業界及海內外受到矚目。秋山利輝通過列舉秋山木工的“匠人須知三十條”,闡釋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養的核心:對一個人品格的重視遠高于對其技術的要求。同時講述了自己從進入木工行業開始,努力自我培養,直到成長為一名行業領袖的人生歷程。秋山利輝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現身說法,即: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若想實現真正的自我,社會若想恢復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勢在必行。
秋山利輝講的“匠人精神”與我國當下倡導的“工匠精神”當是同義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縱觀歷史,中國并不缺少工匠及工匠精神。春秋時期的木匠鼻祖魯班,他不僅技術精湛,造福鄉里,還是傳說中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墨斗、刨子、鉆子、鋸子等工具的發明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 “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則是對賣油翁手法嫻熟的生動描述。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被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其中大量篇幅反映了“蓋人巧造成異物”的工匠精神。創建于康熙年間的北京同仁堂,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成就了制藥過程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產品行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及至當下,各行各業也能見到出類拔萃的“工匠”。自2015年“五一”開始,央視新聞推出《大國工匠》系列節目,講述了長征系列火箭發動機焊接專家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等不同崗位勞動者用自己的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其可貴的工匠精神在社會引起積極反響。
漢語言中含有諸多帶 “匠”字的詞語,如工匠、匠者、匠軍、都匠、意匠、宗匠、淵匠、大匠、巨匠、碩匠、巧匠、匠心,匠門棄材、匠石運金、神工意匠、匠心獨運、良工巧匠等等,足見工匠及其精神在中國源遠流長。工匠精神堪稱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中國制造砥礪前行的精神源泉,更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
但客觀地講,曾幾何時工匠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在產業結構上,重虛擬輕實體,基礎產業高付出、低回報,特別是“全民炒房”的畸形發展,無情傷害著“專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擴展的土壤越發貧瘠;在人才育成上,重技能培養輕職業道德教育,使得離開學府進入職場的新員工缺乏職業操守,工匠精神先天不足;在分配機制上,重技術管理輕生產一線,特別是制造業生產線上的員工,較之研發銷售和管理崗位收入過低,其勞動沒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工匠精神失去了內生動力;在輿論導向上,電視、報紙等眾多媒體充斥著明星私情、一夜暴富、急功近利、擺闊顯耀的負面報道,惡化了工匠精神生存的環境。
更為嚴酷的現實是,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動機驅使下,一些企業不但不著力于倡導和培養員工的精益意識,反而熱衷于剽竊抄襲、投機取巧,缺少對工匠技藝的保護和保障,久而久之,員工就難免失去提升勞動技藝的追求,也失去對認真盡責生產、提高產品質量的追求,整個社會就陷入一種不以精益求精為榮的消極狀態之中。
有勞動學家、社會學家就此開展了大量的比較調查與研究,其結果令人震驚。在盡責盡職意識與行為方面,中國大陸員工比日本、韓國乃至香港的員工要差許多;在勞動技藝的學習與掌握方面,國內員工的積極性也遠不如德國、日本;在精益求精意識和行為方面,國內員工也遠遠落后于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員工。這都說明,當今中國社會的工匠精神已嚴重缺乏乃至面臨消解。
僅從實體經濟看,工匠精神的缺乏已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嚴重瓶頸,難以在產品及其服務的中高端市場獲得應有的份額,由此就出現了中高端消費市場長期為歐美、日韓等國壟斷。令人擔憂的不止是中高端產品,就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全球市場競爭力也不顯優勢,乃至國人自己都對國貨缺乏自信。中國人到德國特別是到日本旅游購物,豈止是“買買買”,簡直就是掃貨,甚至用“瘋狂”也不為過。這就是工匠精神缺乏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的嚴重掣肘,而不是憑感情用愛國不愛國這頂政治帽子就能解決的問題。相對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低劣質量產品所損壞的國家形象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在國際貿易舞臺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地位。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既反映了中國嚴重缺乏工匠精神的現實,也反映了技術領域和經濟領域里政府治理存在薄弱環節,這實際上已經成為嚴肅的政治問題。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亟需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令人鼓舞的是,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講話,號召全國職工在工作中秉承工匠精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此基礎上,宏觀上一是全社會要形成共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充分認識弘揚工匠精神對于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是政府相關部門要及時將黨中央的意志轉化為具體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弘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就當前來看,一方面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去年6月印發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要求,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改革不適應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要求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產業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夯實工匠輩出、工匠精神出彩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住建部等七部委今年6月聯合印發的《關于在部分城市先行開展打擊侵害群眾利益違法違規行為 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拿實招出重拳,切實解決土地財政,有效遏制炒房,降低民生成本,營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和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讓各行各業廣大勞動者及千千萬萬工匠體面勞動,愛崗敬業,樂于創造,奉獻社會。
三是虛心學習,強化教育。恰如任正非2016年2月在巴塞羅那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言:“我們要回到世界文明的主航道,還是要回到理性上來。我們在創新上,第一要向美國學習,第二個要向德國、瑞士、日本學習工匠精神。”在初等教育的教材里,大中專院校的教學實踐中,企業員工培訓時,均把工匠精神列為教育培養的內容。讓工匠精神在全社會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使之成為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社會發展的軟實力。
四是客觀反映當今中國發展的現實,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鑒古今中外人類社會優異成果,運用多種形式,廣泛宣揚工匠精神,讓學習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將欺上瞞下、假冒偽劣、投機取巧、嚴重失信等惡行曝光于眾,使之無隱遁之所。
微觀方面,企業要建立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尊重員工的首創精神;把工匠精神列為核心價值觀,引導、激勵員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踐行工匠精神;建立科學公平合理的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為員工成長成才搭建平臺;精心培養、傾情關懷各類工匠,努力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能工巧匠提供用武之地。
秋山利輝在《匠人精神》一書結語中寫道:“在我看來,任何工作的人手中都有一項‘技能’,不光是我們家具工匠,那些商務人士、做買賣的人、學校老師、醫生、農民,世上每個人都是手中握有‘技能’的專業人士”。言下之意,各行各業的人都是準“匠人”,我們人人都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安徽省國有資產管理協會副秘書長、《安徽國資》副主編 李繼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