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管理創新 加快企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管理創新 加快企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7-22
去年以來,我國發展面臨多年少有的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廣大企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迎難而上,扎實工作,企業管理創新取得了新成績,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對2019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對企業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這次大會的主題是“深入推進管理創新,加快企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會議主題,我談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
世界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科技和管理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兩個輪子”,兩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沒有國際一流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產業和企業。一項管理突破要比技術和產品創新更能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不但能夠為單一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使行業的競爭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能推動產業乃至國家競爭力提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競爭力,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擁有一批技術領先、管理先進的優勢企業。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以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適應了機器化大生產對生產組織方式和操作人員的新要求,顯著提高了工廠生產效率,使英國率先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面對經濟蕭條、激烈競爭的壓力,美國工商界把注意力轉移到管理創新,興起了長達40多年的“管理運動”。科學管理、行為科學、公司制、系統工程、運籌學、流水線生產方式、事業部制等現代管理的誕生,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管理效率,涌現出了一批改變世界的大企業,大大加快了美國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進程。“二戰”后,日本的生產效率只有美國的1/8,因而被認為至少要50年才能重建。在這樣的危機感和急迫感中,日本采取了“引進技術與引進管理并重”的方針,創造了豐田精益生產方式和日本式管理,到70年代末期便成為排名世界第二的發達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方面引進先進技術,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視學習借鑒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中國企業聯合會的前身中國企業管理協會是在1979年成立的,主要任務就是推動我國企業管理進步。今天我們發布的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也是從1990年開始組織審定的,一直持續到現在,總結推廣了邯鋼“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海爾“人單合一管理”、中廣核“核電縱深安全管理”等一大批管理創新典型,對促進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長期以來,許多企業比較重視規模擴張和技術進步,對依靠管理進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重視不夠。加之管理效益也需要通過技術、產品、服務等體現出來,管理水平的提升一般需要長時間積累,不像技術引進和裝備改造那樣能夠短期見效。這使得人們常常認為管理工作可以拖一拖、緩一緩,對加強管理的急迫性、重要性認識不深刻,忽視、輕視管理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企業只有科技和管理兩手抓,通過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硬實力,通過管理創新提升企業軟實力,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著力解決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
經過40多年的摸索、學習和創新,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與世界先進企業的差距日益縮小,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和企業管理經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了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工業革命迅猛發展,企業面臨的宏觀環境、國際形勢、市場需求、技術條件等都發生了重要變化,與此相對應的是企業的管理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需要著力解決。
一是管控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管控能力是衡量企業集團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了國資國企的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力度,通過行政劃撥、合并、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組建了許多特大型企業集團。民營企業的并購投資和兼并重組也十分活躍,形成了許多跨行業、跨區域、多層級、多業務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但這些集團的管控能力卻并沒有同步提升,存在著集而不團、管而不控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合并后的重組整合力度不夠,使得管理層級多、鏈條長、內耗嚴重,協同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另一方面表現在總部和下屬公司之間的功能定位不清,權利邊界模糊,職能交叉。集團總部或者越俎代庖,控制過度,使下屬企業面臨多頭指揮,缺乏活力;或者出現管控真空,下屬企業自行其是,導致許多潛在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和處理,影響企業的健康運行。
二是管理流程有待進一步理順。組織與流程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決定了企業管理的效率。早在上世紀90年,針對傳統職能化、科層制管理的弊端,美國便興起了業務流程再造的管理變革熱潮。中國一些領先企業,包括海爾、華為等也在90年代啟動了這樣的變革,有效支撐了企業的持續成長。然而總體來看,我國企業的組織與流程仍然停留在傳統管理階段,即使投入大量資金購置了許多先進管理軟件,企業管理能力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機構臃腫、推諉扯皮、溝通不暢、流程冗長、內耗嚴重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三是管理信息有待進一步通暢。信息化是企業改善管理、適應市場和技術發展變化的重要舉措。經過長期的努力,許多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不斷提高。但企業內部“信息孤島”還廣泛存在,企業管理信息分散,流通不暢,導致管理的準確性、有效性和時效性大大降低。在當前大數據應用的時代,企業要高度重視信息資源的管理與應用,用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企業各類數據信息的高度集成、互聯互通和共享共用,探索依靠數據來決策、依靠數據來管理的新方式。比如制造業企業的研發、采購、物流、生產、庫存、銷售等環節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包括工序節拍信息、產品質量信息、物料流動信息、發貨和收貨信息、客戶需求信息等。通過這些數據信息的集成和分析處理,能夠消除生產浪費、等待時間浪費、工序浪費、庫存浪費、運輸浪費、產品缺陷浪費,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四是管理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根基,必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做好。當前,有的企業認為生產經營已經自動化、智能化了,因此基礎管理工作便不再那么重要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雖然自動化裝備、工業機器人能夠根據指令自動完成任務,但是它們仍然需要輸入程序。編程的工作便是基礎性工作,編程的水平就是基礎管理的水平。近年來發生的企業安全生產事故、產品質量事故等,可以說許多都是企業基礎管理松懈、規章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嚴格造成的。
推進企業管理創新工作的著力點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方位改變經濟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化時代邁入數字經濟時代。新時代呼喚新管理。同時,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也為管理創新提供了機遇條件。我們從理念到思維、從組織到流程、從方式到手段、從領導到員工都要變革創新。當前,要著力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全面”上下功夫。“全面”就是要綜合系統地加強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學習借鑒西方已經成熟的管理理論和管理經驗,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升。過去十多年,我們抓住了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機遇,誕生了以阿里、騰訊、百度、小米、京東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同時也引領了互聯網企業管理的潮流。今天,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向產業領域滲透,傳統企業將面臨一次鳳凰涅槃般的升級換代,誕生于工業革命的傳統管理已經不能適應發展要求,需要對企業管理進行一次綜合系統全面的改造,重新認識企業中人與物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技術與管理的關系、企業與客戶的關系、企業與員工的關系、領導與員工的關系,著力構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新管理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引領時代發展潮流。
二是要在“適應”上下功夫。管理是企業主動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優化配置資源的過程。當前,企業管理至少要適應三個方面的變化:一個是適應宏觀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變化。這是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大背景,企業要圍繞這條主線開展管理創新,提升發展質量。第二個是要主動擁抱數字經濟、新工業革命,要將增長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轉變為主要依靠數據、信息和知識,使數據資源真正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性、內生性要素。第三個是要主動適應新生代員工的特點。當前,80后、90后已經成為企業員工主體。他們普遍知識水平高,生活條件較好,且從小生活在互聯網環境中。許多企業中大學畢業生當工人、當操作人員已經很普遍。這就對企業領導提出了新要求。領導的觀念和思想如何跟上時代變化?如何領導和管理這些員工?如何通過管理創新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當前企業領導面臨的重要挑戰。
三是要在“精準”上下功夫。效率與質量是企業管理永遠追求的目標。泰勒的科學管理使生產現場的管理效率實現了數倍提升。豐田借助自動化技術創造的精益生產方式創造了日本汽車產業新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也通過學習精益管理顯著提升了管理水平。中車從2008年開始導入精益生產思想,從工位制節拍化生產開始,到精益產線、精益車間改造,再到精益管理體系建設,一步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夯實了企業管理基礎,有效支撐了高鐵的跨越式創新發展。今天,精益管理走到了數字化、智能化的新階段,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精益管理思想結合,探索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精準管理,使管理的顆粒度、準確性、時效性、前瞻性有了顯著提升。
四是要在“提升”上下功夫。創新無止境。豐田汽車花了近35年的時間才使精益生產方式獲得成功。海爾創業30多年來,管理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從創業之初的“管理13條”整頓生產經營秩序,到80年代當眾砸毀76臺“問題冰箱”,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從90年代初發明OEC管理法,到90年代末期獨創“市場鏈”經營,開展業務流程再造;從2005年開始的人單合一管理到2013年進行的“用戶個性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轉型。正是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續創新精神,使海爾從最原始的經驗管理一步步走到了世界管理前沿。中廣核集團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時,“一磚一瓦”全套引進法國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經過30多年的持續創新,他們實現了后來居上,核電機組走進了歐洲,研發設計和運營管理能力進入世界前列。時代在發展,市場在變化,尤其在全球化、網絡化時代更是如此。我們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持續創新。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能基業長青。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扎實推進管理創新,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努力開創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節選自王忠禹在2019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 王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