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電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黨委:
紅色基因鑄就發展之魂
紅色基因鑄就發展之魂
中國華電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黨委:
紅色基因鑄就發展之魂
紅色基因鑄就發展之魂

文章來源:黨建工作局 發布時間:2020-01-10
編者按
日前,由中央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國務院國資委黨建工作局組織編寫的《基層黨組織書記案例選編(國企版)》一書出版,作為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教材新的組成部分,展示新時代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隊伍在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等方面的政治擔當、工作成效、先進經驗、精神面貌。
圍繞突出政治功能、加強思想教育、建強戰斗堡壘、打造過硬隊伍、培育企業文化、引領高質量發展、開展實踐創新等7個方面選取14篇中央企業典型案例,開展“鞏固深化基層黨建”系列報道,即日起在國資委網站陸續推出。
2018年的一天,在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的紅色教育展館里,一件件帶有歷史痕跡的實物和老照片,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快過來,快過來,這些機組木樁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呢!”“哇,那時候戚電工人還能自己設計制造發電機呢,真厲害!”來訪者紛紛豎起了大拇指,表達對紅色戚電的欽佩與贊嘆。戚電公司黨委從黨的革命歷史中汲取營養,大力挖掘寶貴的紅色資源,打造“一體(主展館)兩翼(輔館、文化廣場)三區(職工創新工作室、全國燃機技術培訓中心、燃機集群)”的全方位、立體化紅色教育基地,讓深厚的文化積淀、光榮的革命傳統、優良的工作作風代代相傳。教育基地先后被命名為“中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紅色教育基地”“常州市黨性教育基地”。
常州市經濟開發區組織部分黨員和轄區內幼兒園學生到戚電公司紅色教育基地接受紅色文化洗禮。
做法
戚電公司是個老企業,始建于1921年,與黨同齡,職工中有“紅二代”“紅三代”;戚電又是個新企業,新進職工、新建項目注入了“新鮮血液”,企業持續煥發生機活力,現已成為一個總裝機超過200萬千瓦的現代化大型清潔能源發電企業。在戚電公司光輝的發展歷程中,早已塑造了鮮明的紅色品格,紅色基因在一代代戚電人血脈中賡續傳承,形成了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甘于奉獻的擔當精神、勇于變革的創新精神,構成了戚電“力行”文化的豐富內涵,“工人有力戚電行”的企業文化理念在職工心中落地生根。
傳承艱苦奮斗的基因,把發展之路拼出來。新中國成立后,戚電公司黨組織迅速改革舊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生產模式,獎金改革事例上了《人民日報》頭版,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稱贊。不畏艱難、敢為人先、拼搏奮斗成為戚電公司的年代烙印。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20世紀80年代,戚電公司集資擴建兩臺20萬千瓦機組,由此跨入大型企業行列。2008年,國家節能減排、上大壓小的政策出臺,煤機面臨關停,讓這個擁有1000余名職工的老廠遭遇了一場生存危機。在企業轉型的艱難時刻,戚電人提出了“生產方式由煤燃并存向純燃機轉型,思想觀念由傳統優勢向二次創業轉變”的戰略決策,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拆除了兩臺煤機,并作出了“不讓一名職工下崗”的莊重承諾。公司黨委深入調研,科學制定了轉崗培訓分流安置方案,618名轉崗職工積極響應黨委號召,發揚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與企業同甘共苦、共同進退,他們沒有給企業出難題,而是為企業的決策鼓勁,重新走進課堂,學習先進的燃機知識,保障了企業“轉型升級”平穩過渡。
傳承為民服務的基因,把責任使命扛起來。朝鮮戰爭時期,緊靠鴨綠江大橋這一重要補給線的戚電公司列車電站成為敵我雙方“你炸我保”的焦點,電站職工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臨危不懼,堅守崗位,保證了前線防空用電。安全保電、敢于擔當、履行責任成為戚電公司的鮮明底色。近年來,戚電公司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央企責任使命,積極參與常州市以“黨員進老區、萬人幫萬戶”和“百村創業、千項幫扶、萬戶致富”為主要內容的三輪茅山老區幫扶工作,幫助老區解決存在的突出困難,特別是在兩臺20萬千瓦煤機“上大壓小”關停、發展遇到諸多困難的情況下,戚電公司仍然向老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修建一條2千米的水泥路,還先后出資55萬元資助建造標準廠房、改造塘壩、加固水庫、修建公廁等。從2015年起,常州市開展為期3年的新一輪“百村創業、千項幫扶、萬戶致富”老區幫扶工程,戚電公司與溧陽上興鎮練莊村結成扶貧對口單位,每年為練莊村撥付資金10萬元用于發展扶貧項目,幫助尋找老區發展的新途徑。經過多年的努力,老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戚電公司被老區人民親切地稱為“遠方親戚”。
傳承革新求變的基因,把創新理念樹起來。在舊社會,師傅們輕易不會讓徒弟進行技術性操作,怕“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新中國成立后,戚電人破除舊思想,師傅們傾囊相授、徒弟們刻苦鉆研的傳統代代相傳,沈長根小組、“劉浩根鏈條爐操作法”等先進模范和工作方法在全國都產生了影響。與時俱進、探索創新、銳意進取成為戚電公司的永恒動力。在向燃機轉型期間,戚電公司使用了大量國外新設備,急需一批能駕馭“洋設備”的能工巧匠。為突破技術封鎖,戚電公司黨委成立以省勞動模范徐健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組織技術攻關。工作室在勞動模范、工匠的引領下,以“弘揚工匠精神、集聚職工智慧、搭建人才梯隊、創造非凡價值”為宗旨,以“架設創新平臺、破解技術壟斷、培育成才環境、打造眾創品牌”為目標,以創客為中心,廣泛開展大眾創新、協同創新、共享創新,探索了一條發電企業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工作室成立10年來,共完成簽約攻關項目295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成果25項,9項成果獲國家專利,工作室被表彰為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技術能手花蕾、貢文明、顧逸陽等一批黨員骨干成長為工作室帶頭人。
點評
紅色基因是戚電公司發展的原動力,改革創新是戚電公司發展的加速器。戚電紅色基因的核心,就是始終聽黨話、跟黨走。經過幾代戚電人矢志不渝、薪火相傳,以改革創新為特征的時代精神,已成為百年戚電紅色基因里最深刻的烙印和最鮮明的特性,它帶給戚電的不僅是光榮的歷史,更催生了光輝的業績,成為企業生生不息的持久動力。
【責任編輯:張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