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進企業】之四十一:中國廣核集團對外投資與履行責任并重
做“一帶一路”的積極踐行者
做“一帶一路”的積極踐行者
【十九大精神進企業】之四十一:中國廣核集團對外投資與履行責任并重
做“一帶一路”的積極踐行者
做“一帶一路”的積極踐行者

文章來源:央廣網 發布時間:2017-11-28
開欄的話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和手段,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讓干部鼓足干勁。要組織好集中宣講活動,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讓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
砥礪奮進,神州大地碩果累累;學習報告,國企員工昂揚進取。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即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十九大精神進企業”系列報道,全面系統深入學習十九大報告,傳遞中央企業、地方國企深學篤用、深學踐行的新舉措,傳遞廣大干部職工立足崗位、創造業績的新風貌。今日刊發“十九大精神進企業”系列報道第四十一篇《中國廣核集團對外投資與履行責任并重 做“一帶一路”的積極踐行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并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為伴隨我國改革開放和核電事業發展,逐步成長壯大起來的中央企業,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對響應這一倡議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11月25日,央廣網記者跟隨“十九大精神進央企”網絡媒體行活動來到中國廣核集團,進行了分主題采訪,了解企業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切實保障國計民生的實踐。當日,中廣核重點介紹了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舉措。
推進國際化發展 爭當“一帶一路”建設排頭兵
開工建設中的欣克利角C項目主體工程(中廣核供圖)
中廣核國際合作部市場總監鄭華表示,中廣核作為“一帶一路”的積極踐行者,近年來,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目前,國際業務分布20多個國家,海外收入占比超過20%,并創造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多個最”,其中,中國在英國及歐洲最大的投資項目——英國核電項目與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體投資項目——湖山鈾礦取得重大進展,前景廣闊。
目前,英國核電項目正在按計劃推進,欣克利角C項目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開工,今年重大里程碑順利完成,布拉德韋爾B項目年內開始地質勘測;湖山鈾礦項目預計2018年投產,投產后,該項目將使納米比亞出口增長約20%,GDP增長約5%,也有望使納米比亞成為世界第二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此外,中廣核在歐洲的清潔能源投資也在繼續推進。法國時間2017年10月31日,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成功收購法國Alize陸上風電項目100%股權,裝機容量達7.08萬千瓦。通過收購該項目,進一步提升了中廣核“國際清潔能源企業”的形象。
按照中廣核的整體部署,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計劃在收購后逐步接手運維管理工作,積極踐行十九大精神,充分發揮法國資產的規模化效應,通過自主運維和集約化管理,進一步深化公司核心能力建設,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履行央企責任 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工作人員帶領參觀大亞灣核電基地實景沙盤(央廣網記者 王雨馨 攝)
中廣核大力推進國際化發展,實現新能源產業“走出去”的同時,積極履行央企責任,堅持“發展清潔能源,造福人類社會”的使命,助力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
中廣核核技術公司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楊新春告訴記者:“成為核技術產業的領跑者是我們的愿景,用核技術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是我們的使命。一直以來,中廣核積極踐行報告中‘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助力藍天保衛戰。”
記者了解到,核電作為清潔能源,具有清潔、穩定、高效的特點,是唯一可以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選擇。目前廣東省10臺核電機組在運行,年發電量665億千瓦時,占廣東省全年用電量5610億千瓦時的12%。隨著廣東省另外4臺在建機組的陸續投產,到2020年廣東省核電的比例將提升到20%左右。
此外,中廣核新能源始終堅持“善用自然的能量”的發展理念,不僅為經濟社會提供綠色能源,更注重項目所在地的生態保護,實現能源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中廣核新能源云南勐海風電場為例,據了解,其裝機容量達4.95萬千瓦,年計劃發電量1億度,該項目提前進行系統規劃,將節能、生態、環保的理念滲透在每個環節中,在環境保護、植被綠化方面已投入超2500萬元,全力打造出了生態優美、設施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生態社區。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專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