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盆地邊緣隆起帶油氣勘探理論技術突破與重大發現
準噶爾盆地邊緣隆起帶油氣勘探理論技術突破與重大發現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5-06-08
準噶爾盆地腹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50年代曾發現第一個百萬噸級大油田,以后不斷取得勘探成果。但由于該盆地邊緣存在地質結構復雜、勘探目標評價難度大等問題,多年來一直未取得重大勘探成果。
2000年,中國石化在該盆地邊緣區域登記了9個勘探區塊,并組織力量開展攻關研究,先后取得四項重要成果。一是通過重磁電震聯合精細地質建模與構造沉積演化過程重建,鉆探突破了“盆緣隆起帶不發育烴源巖”的傳統認識,經評估新增資源量20億噸;二是通過對區域沉積體系進行研究,提出了油氣長距離運聚模式,發現億噸級規模儲量;三是通過對巖石樣品進行的物理參數測試,建立了速度與密度、電阻率更精確的相關性數學模型,將地震成像可靠性由55%提高到85%;四是通過地震正演模擬,建立了地震反射頻率、振幅與油層埋深、厚度、速度的數學關系,實現了車排子地區地震直接找油。針對該盆地邊緣區域特點研究形成的這些理論和技術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述成果先后獲發明專利5件、軟件著作權5件、專有技術15件,出版專著2部,制定企業標準4項,獲中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經專家組鑒定,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項成果在推廣應用中,又先后勘探發現4個油田,合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億多噸,控制和預測石油地質儲量3億多噸,2014年實現原油產量165萬噸,并帶動了鄰近區域及其它盆地的勘探開發。這一成果對于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和認識中國廣大的老油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