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開啟金屬3D打印協同創新合作序幕
中央企業開啟金屬3D打印協同創新合作序幕

文章來源: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18-03-15
近日,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國新國際”)與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京舉辦了《中央企業金屬3D打印協同創新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標志著中央企業開啟了以協同創新模式促進金屬3D打印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序幕。
金屬3D打印是我國有望實現“彎道超車”的先進技術,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需大力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國新國際通過調研發現,金屬3D打印具有縮短研發周期、減輕產品重量和提升產品性能三大優勢。其中縮短研發周期是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而減輕產品重量則適用于飛機、火箭、衛星等對重量較為敏感的產品。航空航天領域產品設計復雜、單位附加值高、對產品質量和一致性要求高,均與金屬3D打印技術的特點相契合。
我國是航空大國、航天強國,在金屬3D打印領域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相關領域中央企業若聯合起來,通過科學規劃、系統布局,發揮各自在高端制造業技術、市場及資金等方面優勢,提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需求的對接效率,中國企業完全有機會在金屬3D打印這一前沿領域實現對歐美領先企業的彎道超車。
業內專家認為:“直接3D打印后的金屬材料處于非平衡狀態,各項物理性能都不理想,只有通過適當的后處理才能獲得所需的力學性能。而優化每一個材料的后處理工藝參數需要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和很強的材料知識及世界一流的基礎研究設備。這是目前中國3D打印研究最薄弱的領域,也是3D打印在中國的商業化應用落后于國外的主要技術原因?!?/p>
國新國際歷時1年多的調研結果發現,由于缺乏數據支撐,則無法選取適當的生產及后處理參數,最終產品的形狀雖然符合設計要求,但無法達到理想的物理性能,屬于相關企業“不會用”的問題;同樣由于缺乏基于統計基礎的數據積累,則無法制定相應的標準體系,缺少評價產品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尺子,若裝機應用則失效風險無法評估,體現為相關企業“不敢用”。以上“不會用”和“不敢用”導致國內企業對金屬3D打印技術的應用主要停留在試制階段,批量化生產并成功應用到航空發動機、國產飛機、運載火箭及衛星上的金屬3D打印產品的類別和數量均落后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調研成果基礎上,中國航發、中國商飛和國新國際一致認為:鈦合金、鋁合金和鎳基高溫合金是目前航空航天領域應用金屬3D打印技術的主流材料,我國相關中央企業對利用上述材料開展金屬3D打印應用存在諸多共性需求。目前,各中央企業在金屬3D打印相關材料研究領域缺乏系統規劃,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投資和效率偏低的問題。在國資委的指導下,這個項目將以平臺化的模式集約投資建立金屬3D打印技術工藝數據儲備,有助于應對痛點,加速我國的金屬3D打印技術的產業化推廣。
“這次三家中央企業簽約只是一個開始,”國新國際周育先總經理表示:“選擇在項目前期與中國航發和中國商飛先行啟動合作主要基于這個技術目前階段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機會較多的現狀考慮。隨著該技術生產成本的逐漸下降,將有更多的機會應用到其他央企的業務領域,屆時我們將秉承開放共享的原則逐步擴大本協同創新項目的合作范圍,吸納更多有資源、有需求的中央企業以股權和業務合作等方式加入本項目合作。
與航空航天領域主要應用鈦合金、鋁合金和高溫合金不同,高鐵、核電等中央企業明星產品則更側重于使用鋼鐵材料。在前期調研和溝通過程中,中車集團、中廣核、寶武集團、中鋼集團、國機集團等企業均積極響應并表達了參與合作的意愿。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