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精準扶貧系列報道之十一】中國建筑:堅持惠民理念 打造民生工程
【央企精準扶貧系列報道之十一】中國建筑:堅持惠民理念 打造民生工程

文章來源:《人民政協報》 發布時間:2017-11-09
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扶貧工作考察組與甘肅省康樂縣城南小學學生代表合影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扶貧攻堅戰的號角再次吹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再次把扶貧脫貧提到新的戰略高度,為扶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標和新征程。
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筑”)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企業多年來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利用自身在勘察設計、建筑運營方面的優勢,從提高扶貧地基礎設施水平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教育扶貧到文化扶貧,從改善民生到產業富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精準扶貧工作。
正如扶貧地甘肅省卓尼縣縣長韓明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建筑的幫扶下,我縣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中國建筑的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方式不僅加快了我縣脫貧致富步伐,更為我縣發展旅游、提升市政建設水平方面給予了較大幫助,為全面加快我縣的扶貧攻堅步伐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
建設美麗鄉村
甘肅省康樂縣、卓尼縣、康縣都是中國建筑的定點扶貧地。談及初到扶貧地的印象,中國建筑在甘肅卓尼縣的掛職副縣長庫學忠對本報記者說,初次來到卓尼,當時感覺既陌生又驚嘆。卓尼是個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有著廣袤的森林與草場,有著“四溝、兩峽、兩點、一線”的自然景觀,融山、水、林、草于一體,兼驚、險、奇、秀于景中;文化傳承方面有著悠久的藏傳佛教文化、土司歷史文化和洮硯文化等,被譽為“洮硯之鄉、藏王故里”、“雪域明珠、西部熱土”,是令人神往的香巴拉圣地。而在中國建筑被派往甘肅康縣掛職副縣長周成飛的眼中,扶貧地康縣不但有著原生態的山水清韻,更有著富饒的物產和宜人的風景。
不過就是這樣的風景宜人之地,物產富饒之地,卻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給人的出行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也因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差,無論在居住環境、醫療等方面都相對落后。如何有效解決當地“行路難、過河難”問題,如何改變扶貧地區民生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成為中國建筑幫助貧困縣推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突破口。“我們就是要解決扶貧地區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官慶如是說。
根據定點扶貧縣醫療衛生機構樓宇老化、設備陳舊的情況,中國建筑積極行動,建設完成了康樂縣婦幼保健站項目和康縣李山衛生院項目,有效改善解決當地“看病難”問題;同時,中國建筑積極推動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升康縣岸門口鎮街道村、卓尼縣納浪鄉納浪示范村和完冒鄉完冒生態文明示范村基礎設施水平。
“2014年,中國建筑撥付資金300萬元,用于建設岸門口鎮街道村便民橋等3個扶貧項目。這解決了岸門口鎮街道村兩岸三村500多戶,2000多人世代以來隔河渡水、遇雨隔河相望的問題,極大地方便當地群眾出行。”中國建筑在甘肅省康縣王壩鎮何家莊村掛職的第一書記李寧對記者介紹說。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物質基礎的堅實,還要實現群眾精神面貌上的“脫貧”。而要實現精神上的脫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必不可少。為此中國建筑出資修建卓尼縣納浪村文化廣場、康縣大水溝村村民活動中心。據記者了解,目前,村文化廣場和活動中心已成為當地村民的“精神家園”,縣、鄉秦腔劇團分別赴村演出,群眾還自發組織了體育比賽、廣場舞、秦腔表演等活動,極大豐富了本地及周邊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鄉村旅游的層次和水平,在吸引更多游客觀光旅游,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促進了鄉村和諧社會的建設。
“在我到卓尼縣掛職一年多的時間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扶貧地的變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區道路由過去的水泥硬化路變成了瀝青路;通過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區居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徹底改變。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些惠民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變了扶貧地的面貌,脫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庫學忠對記者說。
以“造血式”幫扶的理念推進產業扶貧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中國建筑的扶貧干部們深入扶貧地多方調研發現,扶貧各地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悠久的文化歷史。近年來,前來旅游的游客人數呈井噴式增長態勢,但由于景區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無法滿足游客的游、購、娛、吃、住、行等配套服務,極大地影響了景區的檔次和接待服務能力,也制約了當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我們要本著‘造血式’幫扶的理念,推進精準扶貧,因村施策,因勢利導,充分挖掘扶貧地現有資源,改變基礎條件,增加貧困村群眾收入。”官慶表示。
為此,中國建筑結合扶貧地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先后投入旅游扶貧資金興建了康縣“低埡云海”旅游節點項目和卓尼縣木耳鎮吾固村旅游綜合開發等項目。據介紹,位于康縣南部旅游風情線上的旅游節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30萬元,是游客前往陽壩梅園溝4A級風景區所必經的唯一道路。全部由中國建筑捐資興建,目前康縣低埡扶貧旅游節點建設項目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據測算,該項目的實施預計年創收入860多萬元,戶均收入2萬元以上。
而卓尼縣木耳鎮吾固村旅游綜合開發項目是位于卓尼縣大峪溝國家4A級旅游景區腹地,2016年度在吾固村扎烈自然村中國建筑投資建設河堤、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扶持農(藏)家樂等富民產業。據了解,項目完成后,將成為大峪溝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重要節點,也將帶動本地及周邊貧困人口脫貧。
“中國建筑幫扶建設的木耳鎮吾固旅游綜合開發項目是結合吾固村旅游發展前景好的實際打造的定點扶貧項目,起初多數群眾對于旅游專業村建設的積極性不高,但看到全縣旅游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外來旅游人數不斷增加的現象和本村已建成農家樂、牧家樂家庭收入的增加,心熱了起來,群眾主動要求建設的情緒高漲。”庫學忠談到“造血式”扶貧的過程時說。
“項目的順利實施不僅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更為發展農牧家樂等鄉村旅游業,實現旅游富民創造了有利條件。”庫學忠說。
從教育設施和培訓入手
通過勞務輸出助力脫貧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好的文化教育也需要好的施教環境,文化基建必不可少。
康樂縣城南村位于縣城東南郊2.5公里處,共有農戶647戶、2879人。但多年來,康樂縣城南村由于沒有幼兒園,學齡前兒童在村小學只接受一年學前教育,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和村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中國建筑了解情況后,撥付資金259萬元,新建三層框架結構教學樓一棟,建筑面積1379平方米,同時配建鍋爐房、旱廁、圍墻、校園硬化等附屬工程,解決了城南村153名學齡前兒童和鄰近高豐村部分幼兒入園難問題。
“不僅是城南村幼兒園,中國建筑一直在通過基礎設施扶貧方式積極推進定點扶貧地區教育事業:如公司捐資建設卓尼縣木耳鎮博峪小學,極大地改善了卓尼縣博峪學校的辦學條件,促進了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教育事業的健康、持續、均衡發展;維修康縣扶貧科技培訓中心,助推全縣貧困戶勞動力的科技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撥付資金500萬元,建設康樂縣城南小學,解決少數民族貧困村———城南村271名學齡兒童就學難問題,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發展。”談及中國建筑的文化基建扶貧項目,中國建筑在甘肅康樂縣掛職副縣長吳文君如數家珍。
而除了在教育基礎設施的方面實施精準扶貧,中國建筑發揮自身建筑產業優勢在“高素質技工人才就業扶貧、勞務輸出扶貧”上加緊步伐。
“2016年,公司投入35萬元扶貧資金,對甘肅省康樂縣委培的100名電焊工給予了培訓和就業幫扶。2017年,公司已與康樂縣達成了合作方案,公司每年投入300萬元,依托甘肅建院康樂分院建立‘中建技工人才培訓班’(如:電焊工、測量工、盾構機械工等),自2018年起每年擇優錄取100名康樂籍學生,按照不同工種的培訓要求,制定對應學制,培養成技工人才,并安排到公司所屬項目就業。下一步,我們還將與三縣溝通協調,并就勞務輸出的扶貧方式制定行動方案,落實相關工作。”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劉錦章介紹說。
勞務輸出和技能培訓的扶貧方式帶動了扶貧地群眾創業就業的熱情,也帶動了當地居民脫貧,也得到了扶貧地的認可。“中國建筑作為大型中央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幫扶我縣精準脫貧,在扶貧工作中起了帶頭、標桿和模范作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彰顯了中央企業的政治和社會責任。我們期待中國建筑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無論在勞務輸出和技能培訓扶貧還是在產業‘造血式’扶貧上繼續創新扶貧機制,盡早實現我們共同的扶貧目標。”甘肅省康縣副縣長王衛平說。
(文 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