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拾柴火焰高結合主業優勢實施精準扶貧
中冶集團調動子公司脫貧攻堅模式探索
中冶集團調動子公司脫貧攻堅模式探索
眾人拾柴火焰高結合主業優勢實施精準扶貧
中冶集團調動子公司脫貧攻堅模式探索
中冶集團調動子公司脫貧攻堅模式探索

文章來源:《人民政協報》 發布時間:2017-12-15
中國中冶上海寶冶施工的貴州省黔東南州美麗鄉村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創新扶貧舉措,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以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書寫了人類反貧困斗爭史上壯麗篇章,并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
中央企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社會力量,不斷在扶貧實踐中尋求創新以實現脫貧目標的順利實現。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集團”)暨中國中冶職工董事、機關黨委書記林錦珍指出,新時期要有新理念、新方法,當下的扶貧工作已經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捐錢捐物模式,要在企業現有人力財力條件下,充分發揮主業領域的技術優勢、調動各子企業的積極性,把扶貧工作的效能發揮到最大。“為此,集團成立了定點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并定期召開扶貧工作會議,要求各個子企業與集團同頻共振,充分發揮‘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的技術優勢,積極參與國家扶貧工程建設;同時要求在扶貧工程實施過程中,要配備得力的領導班子和工程技術人員,全力支持、全力以赴保證工期和質量。”林錦珍說。
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冶集團走出了一條充分調動子公司積極性,發揮各自主業優勢實施精準扶貧的特色道路。“各子公司主動承擔所在地區扶貧任務,結合當地實際和自身主業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各具特色的扶貧工作,貢獻了才智,也最大限度發揮了優勢,真正實現精準扶貧。”中冶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齊冬平介紹。
中國十九冶
扶貧干部用心用力“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人稱“西部鐵軍”的中國十九冶集團的扶貧實踐中,深刻體現了這句話的含義。
“大家需要進一步提高養殖專業水平,努力提升水產品經濟效益,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中國十九冶集團副總經理林朝盛對貴州省劍河縣三板溪庫區的漁業生產養殖戶說道。2014年1月,林朝盛作為中組部選派掛職鍛煉干部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任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長。
林朝盛到崗之后,立即著手調研扶貧開發工作,對黔東南州的漁業生產開展專題調研,并率團參加湘桂黔渝毗鄰地區經濟技術協作聯席會。在林朝盛與州委、州政府其他領導同志共同努力下,2014年黔東南州與湘桂渝簽約合同項目335個,在農業、旅游、文化、工業、交通、基礎設施等項目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與云貴高原緊鄰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留下了中國十九冶集團的扶貧足跡。2013年7月,中國十九冶員工林朝龍作為援藏干部來到拉薩,主要負責對建筑行業技術管理人員開展行業技術與管理培訓教育。本報采訪了解到,僅用一年多時間,林朝龍就為當地培訓建筑企業“三大員”初任與繼續教育培訓各三期,施工企業“三類人員”安全生產初任與繼續教育培訓各一期,監理員初任培訓兩期,阿里質量檢查站工作人員業務培訓一期等,學員人數超過2000人,總課時數780多個,學員每期的通過率達到70%以上。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角的四呷左村,還駐扎著一位“60后”的扶貧干部宋偉士。四呷左村地處四川、云南兩省交界處,村民全部為彝族。2015年,四呷左村貧困戶達105戶516人,是典型的貧困鄉中的貧困村。據宋偉士介紹,核桃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但四呷左村6個社近5千畝核桃由于品種不一、成熟期不一,很難統一形成規模和特色產業,核桃品質低,商販來村里收購,頂多8毛錢一斤。
如何在已有資源基礎上獲得更好的收益?宋偉士著實下了一番工夫。“我前后往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鹽邊縣農牧局跑了3次,邀請專家到村里舉辦核桃嫁接技術培訓班4次,100多名村民參訓。最終通過村民統一意見選種,嫁接改良攀核一號,完成四呷左村2000畝4萬株核桃的改良嫁接。預計3年后,每株改良后的核桃樹能增收近百元。”宋偉士計算著。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中國十九冶的扶貧干部用心用力,變“輸血”為“造血”,在擔當央企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在當地百姓心里種下了“西部鐵軍”的心錨。
上海寶冶
路通橋通日子越來越紅火
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貴州省黔東南州,獨特的地理條件造成嚴重交通滯后,成為農村窮、農民苦、經濟發展緩慢的主因,是阻礙貴州全省實現“小康夢”的一大障礙。
“黔東南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歷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迭峰,原始生態保存完好。然而,多數自然村都僅有一條外接水泥路,甚至沒有通村水泥路,交通通行遠遠不能滿足當地村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黔東南州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劉兆明說。
這一切在中冶集團上海寶冶市政工程公司的建設者到來之后,悄然發生了變化。據了解,2016年1月,上海寶冶開始積極投身到貴州省“十三五”黔東南州通村公路的建設中來,將中冶人扶貧的旗幟插在黔東南州3萬平方公里、聚居著33個少數民族的土地上。
農村公路是直接服務于黔東南州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村經濟的基礎性設施,是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甚至是唯一的通道,也是溝通農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載體。“上海寶冶承建了黔東南州‘十三五’農村公路‘建養一體化’服務工程項目,項目分布在黔東南州16個縣市,涉及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共250多個道路項目,全長約2200公里,按照公路建設類別和規模包括通村水泥路、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及縣鄉道改造工程。”村村通項目指揮長江寧介紹說。
回憶起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建設農村公路的經歷,一幕幕熟悉的畫面又呈現在寶冶扶貧干部們的眼前。“點多、線長、面廣,是黔東南州‘十三五’農村公路的難點和重點。為了確保完成年度目標,把握好開局,針對工程特殊性,項目部首先從時間、空間上做出總體策劃,將整個項目以縣為區域劃分,按照項目類別及建設規模,合理組建項目分部,成立1個指揮部、8個項目分部。各項目分部協同當地政府及交通局組織對每一個項目現場實地查勘,分析項目特點、難點,制定具體施工方案,合理組織人機料的配備,因地制宜地重點解決材料供應及運輸問題,合理安排雨季、冬季、高溫季節等氣候條件的施工。‘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樸實厚重的中冶精神,是上海寶冶市政工程公司黔東南州‘十三五’農村公路建設項目部的真實寫照。”村村通項目副經理范克松說。
現如今,“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農村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延伸到黔東南州的每一個村鎮,延伸進寨子和村組。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高興地說,現在路通了,橋通了,日子越來越紅火!
中國五冶
斬斷窮根易地搬遷建新房
精準扶貧,重在安居。陳舊落后的鄉村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成為制約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到2020年,我國計劃易地扶貧搬遷約1000萬人,如期為所有搬遷群眾建好住房,成為脫貧攻堅決戰的最大一塊“硬骨頭”。
作為一家有近70年輝煌歷史的中央企業,中國五冶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充分利用企業在建設領域的專業優勢和經驗,積極參與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舊房改造、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扶貧項目。從四川大涼山到云貴高原深處,再到中原腹地的鄉村,一個個身著醒目“中冶藍”工服的五冶人踩著2020年全面小康倒計時的緊湊步點,秉承“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挪窮窩、拔窮根、換窮業,是脫貧攻堅的主要手段。中國五冶迎難而上,承擔了多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談及扶貧工作,中國五冶集團黨群工作部副部長張玲玲介紹說。“在全國主要貧困地區之一的貴州省,中國五冶于今年5月31日成功中標六盤水市水城縣陡箐鎮安置點2017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中標僅僅五天后,五冶人便迅速進場開工建設。該項目建成后可安置農戶329戶1186人,極大地改善貧困群眾的居住環境。”
據了解,在河南汝州,中國五冶承擔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該項目分布在汝州市寄料鎮徐莊村、平王宋村、焦村鎮槐樹村、陵頭鎮葉寨村、夏店鄉、大峪鎮下焦村6個鄉鎮,總建筑面積達到9.5萬平方米。截至10月25日,焦村鎮槐樹村的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期8棟32套房屋已具備入住條件。
“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建設的過程中,中國五冶充分發揮設計、技術等全產業鏈服務優勢,在確保國家扶貧標準的基礎上提升房屋品質,節約建筑成本,提高建設效率。”張玲玲說。“在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我們創新采用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工藝,試點建設了易地扶貧搬遷鋼結構住宅。這樣在建筑成本上比傳統磚混結構更有優勢,能夠節約珍貴的扶貧資金。”
結合主業優勢,調動子公司廣泛參與,中冶集團正在以央企的責任和擔當,為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攻堅戰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