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十年記憶 ③】四川能投水電:電力保障助脫貧攻堅 有電就是希望
【“5?12”十年記憶 ③】四川能投水電:電力保障助脫貧攻堅 有電就是希望

文章來源:四川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8-05-10
編者按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十年后,曾經滿目瘡痍的四川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煥發勃勃生機。十年來,經過科學重建、科學發展,地震災區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這背后,凝聚著在川央企國企從災難中重建到跨越發展的奮力拼搏;也凝聚著廣大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全力援建的行動與心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之際,國務院國資委網站即日起刊發系列報道《“5?12”十年記憶》,聚焦十年來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援建汶川重建震區的行動。
抗震保電戰役,震后的災區有電就是希望;
農網改造升級,新一輪電力保障助脫貧攻堅……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受災區,是四川西部水能資源富集區域。而以投資、經營電源、電網為主,城鄉供電覆蓋了四川省面積70%的四川省地方電力在這次地震中受災十分嚴重。四川能投水電集團所屬的青川電力公司在地震中有3座電站、3座變電站、7座供電所和職工住宅樓被損毀,高低壓線倒桿斷線,全部電網處于癱瘓狀態。
地震發生后,為恢復電網,盡快供電,四川能投水電集團立即從長源、筠連、富益、興文、達州、高縣、大竹、龍源等地方電力公司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了10支150人的電力搶險突擊隊,決戰青川。抵達青川后,這10支隊伍分別進駐不同地區,對附近線路和變電站進行搶修。一場緊張的抗震保電戰役全面打響。
當時,可是進村的道路損毀嚴重,幾乎無路可走。且當地余震不斷,隨時面臨著滑坡、飛石的危險。可電力設施設備需要搬進鄉里,道路不通,無法用車輛運輸。因此,所有材料全靠人工一點點運送進去。為了盡快恢復供電,同志們夜以繼日,連續在鄉里搶修7天,終于讓鄉里通上了電。看到電燈亮起的那一刻,老百姓一陣歡呼。
如今,走進青川縣的山鄉村落,映入眼簾的除了一座座錯落有致的民房外,還有一條條閃著銀光的輸電線路。
震后10年,當年的重災區青川,變化日新月異。走進青川縣的山鄉村落,映入眼簾的除了一座座錯落有致的民房外,還有一臺臺嶄新的變壓器和一條條閃著銀光的輸電線路。這些變化都受益于農村電網改造升級。
電網沒改造前,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外出務工和種地打糧,電壓不足問題長期制約著村民發家致富的步子。隨著農網改造的完成,村里不僅徹底擺脫了低電壓困擾,還實現了動力電戶戶通,也鼓起了村民們勤勞致富奔小康的干勁。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對促進四川省農業農村發展意義重大,為加快全省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電力保障。
10年來,青川真的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有了強有力的電力保障。
在沒有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前,老百姓特別害怕雪災、暴雨天氣。因為一旦發生這種災害,基本上就是大面積停電,嚴重影響老百姓生產生活。而這時,一線電力工人也要趕緊去現場搶險恢復供電,給大家帶來的壓力也非常大。但是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實施后,大家再也不擔心這些問題了。
據統計,四川能投水電集團已累計投入近235億元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構建了川南、川東、涼山東部、平武青川等四大區域配電網,形成了110千伏為骨干網架的配售電網絡。目前,已擁有四川省31個市縣級供電區域,供電面積6.42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3.23%,供電人口1800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22%。已累計解決了涉及全省14個縣、37.17萬民族地區貧困山區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被國家能源局表彰為“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先進單位”。
為解決農村供電“最后一公里”問題,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了“十三五”期間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作。四川能投水電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以來,該公司已投入電力建設扶貧專項資金約7.65億元,總計解決了涉及30個縣、3.65萬貧困戶、13.48萬人口生活用電不達標問題,極大改善了大涼山彝區、甘孜藏區、大巴山革命老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為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群眾脫貧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
回顧十年發展,住進了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鄉親們,都有了一顆感恩的心。縣里產業發展起來了,年輕人在家門口也能找到一份工作。老年人可以安享晚年。村里的生態也越來越好。清澈見底的河流兩畔,時常會看見悠閑釣魚的老年人。燈火通明的廣場上,中老年人總會歡歌起舞。不管是在災后重建還是后來的奮進發展,正是因為祖國的強大,各種建設、保障一體化,才能挺過這次大災的考驗,實現跨越式發展。
【責任編輯: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