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探索產業鏈融通發展的“中國方案”
——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啟動
——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啟動
國資報告:探索產業鏈融通發展的“中國方案”
——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啟動
——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啟動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 發布時間:2023-10-20
9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共建新機制、共筑新基礎、共享新成果、共創新生態、共謀新發展”為主題,召開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以下簡稱共鏈行動)啟動會。
“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認識產業鏈融通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然要求。”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在會上表示。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壓艙石”,中央企業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扎實推進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帶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有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為進一步發揮中央企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間有效銜接、協調運轉,今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發起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向中央企業印發《關于開展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印發后,中國移動、國機集團、中國海油、中國三峽集團、中國中車集團等51家中央企業積極申報開展共鏈行動,涉及161個產業鏈方向和106場專題活動。
“推動中央企業與各類所有制企業聚焦主業、協調聯動、互利合作,共同探索產業鏈融通發展的‘中國方案’,積極補鏈、強鏈、固鏈,切實提升我國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張玉卓表示,重點要在“五共”上下功夫。一是共建新機制,實現多維度協同;二是共筑新基礎,夯實產業發展底座;三是共享新成果,激發產業發展源動力;四是共創新生態,打造互利共贏共同體;五是共謀新發展,掌握未來競爭主動權。
著眼未來 培育新優勢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我國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贏得競爭主動權的關鍵舉措。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還要看到,我國產業體系仍存在結構性供需失衡突出、質量效益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等突出問題,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一些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面臨多重壓力。
“國際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推進產業鏈上下游有效融通,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張玉卓說,當前共同應對外部打壓遏制,更加需要強化上中下、產供銷有效銜接,高效聚集各類生產要素,保持并增強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較強的優勢,加快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
對于微觀層面的市場主體而言,產業鏈融通發展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強大的產業引領力,能夠快速整合全球資源,帶動產業鏈整體升級,長期保持全球領先的價值創造能力。
目前,我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已累計118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1.5萬家。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現場表示:“總的來看我國優質企業的規模體量、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發實力、知識產權儲備和產品競爭力,與世界一流企業還有差距。所以我們要繼續努力,通過共鏈行動向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躍升。”
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負責人在接受《國資報告》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企業具備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影響帶動能力,應當充分發揮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當好產業發展方向的引領者、產業基礎提升的支撐者以及產業協同合作的組織者,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為推動中央企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國資委提出打造現代產業鏈建設領軍企業,并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企業繪制產業鏈圖譜、制定產業鏈建設方案、編制年度計劃,形成以十大工程類別、30項重點任務為核心的產業鏈建設履職工作指引。2022年,領軍企業制定了年度履職工作計劃,全年重點任務完成率達到90%以上。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領軍企業完成強鏈補鏈項目投資1300多億元,解決270余個產業鏈難點。中央企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解決“鍛長板”問題100余項,推出新技術新產品260余項。
優勢互補 共建新生態
“現代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只有構筑強大的產業生態,企業才能真正地做強做大,行穩致遠。”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在現場表示。
“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既是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的有效渠道,也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王江平說。在實踐中,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結提煉了9大類融通創新的典型模式,比如生態圈融通模式、供應鏈融通模式等等,為各地和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供借鑒。中央企業在供應鏈、數據聯通、產業集群等方面的5篇優秀案例入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典型模式案例集(2022)》。
為豐富拓展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對接渠道,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推動各地舉辦“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460多場,參與的企業超過4萬家。
國資委副主任茍坪在會場表示,此次共鏈行動啟動之后,本年度將選取通用技術集團、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國機集團、中國寶武、中國中車集團、南方電網、中國聯通、中國海油、中國化學工程、新興際華集團、中鋁集團、中國三峽集團13家企業開展專題活動,涉及21個產業鏈方向,將從9月到12月,在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8個城市舉辦專題活動。
當前,國有企業大多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規模優勢、平臺優勢、場景優勢突出,是我國產業發展的“底座”。
大企業有大責任。一批央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0年,中國寶武瞄準鋼鐵產業鏈上游裝備與資材供應鏈品類雜、非標品多、備件管理難、生產供應慢等行業性難題,集合集團內十余家鋼鐵制造基地專業力量成立了歐冶工業品。成立三年以來,歐冶工業品快速整合內外部需求和專業資源,幫助超過30萬家中小供應商直連對接各大鋼鐵企業,并通過各種創新產品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低碳化轉型發展,目前已為中小供應商形成超過2300份碳足跡報告,幫助中小供應商實現商品數字化。
離合器是大馬力拖拉機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其中起到離合傳遞扭矩作用的關鍵零部件摩擦材料更是重中之重,之前一直都依賴進口。為突破這一關鍵核心技術,中國一拖和產業鏈上的民營企業蕭山紅旗成立了聯合技術攻關組,一舉打破了國外壟斷。目前,蕭山紅旗已經逐步建立了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體系,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因此,蕭山紅旗將國機集團比作“從山頂向下拋繩子的人”。
2006年開始布局海上風電以來,中國三峽集團積極探索海上風電全鏈融合發展。在廣東,中國三峽集團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開展了國內首個漂浮式風電機組示范工程——廣東陽江“三峽引領號”。為支持國產設備的研發應用,該工程由惠生重工負責基礎平臺和吸力錨的建造,明陽智慧負責風機制造,福船一帆負責塔筒制造,寧波東方負責動態海纜制造與施工,江蘇亞星負責錨鏈生產制造,巨力索具負責3根鋼絲繩生產,正茂集團負責配重塊生產。該風機的成功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漂浮式海上風電產業鏈從科研、設計到制造、安裝等的協同發展。
民營企業在不少細分領域形成了一大批專精特新、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機制靈活、反應靈敏,是產業創新的重要連接點和發源地。在與央企融合共進的過程中,相關民企也深有感觸。
“央企工程涉及國之重器、重大民生,不僅影響國家經濟命脈,甚至關乎國家安全、百姓安危,產品質量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差池,要心懷敬畏,確保產品質量萬無一失。”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代表,江蘇上上電纜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山華表示,一定積極融入共鏈行動,擁抱央企,共建繁榮的現代產業鏈生態體系。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代表,北京捷杰西石油設備有限公司的主力產品是智能鐵鉆工、密封沖管、液壓吊卡等。北京捷杰西總經理蔣遠林表示,經過十多年如一日的科技創新和不斷迭代,成功打破了多個產品對美國的依賴,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超過60%。他舉例說:“去年,中國海洋石油981平臺需要大修,國際廠商由于疫情和制裁拒絕提供服務。我們挺身而出,與中海油服的技術人員密切配合,不僅圓滿完成了大修,還對平臺上海外的鉆井控制系統和防溫器控制系統做了徹底的研究,實現了歷史性的軟硬件一體升級,打破了國外公司對這兩套核心系統的封鎖和壟斷。”
產業鏈融合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
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王衛東表示,國家開發銀行歷來重視支持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提出“十四五”期間支持100個重點產業鏈、產業集群,1000家重點企業發展。迄今,專項行動框架內已累計發放貸款約3900億元。同時,制定了中國電子、通用技術集團、中國星網等央企打造現代產業鏈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產業鏈關鍵企業的技術和應用研發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資金。
百花齊放 探索新路徑
共鏈行動意義重大、內涵豐富。對于不同的領域來說,產業鏈融通的背景不同、路徑不一。共鏈行動將聚焦中央企業的產業鏈間協作、中央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融合,重點在供需匹配、協同配套、創新合作、資源共享、產業賦能、產融結合、央地合作等七方面形成一批示范項目。
《國資報告》記者在調研中注意到,多家央企在探索產業鏈融通方面已經初步總結出了一些有效做法。
比如,近年來,中國移動錨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務科技創新公司”的發展定位,與產業各方一道強化產業共治、多鏈協同,努力蹚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移動信息現代產業鏈融通發展的新路徑。一是打造產業鏈高效協作平臺,推動產業機制建起來;二是創新驗證式協同攻關模式,實現關鍵技術創出來;三是促進多鏈條融合高效發展,確保科研成果用起來。
“我們設立了260億元的鏈長基金,為超過900家產業合作伙伴提供了800億元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業務。助力孵化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創新鏈、資本鏈、供應鏈的融通發展。”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說。
中國中車聚焦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兩大目標,于2022年建成全鏈開放的中車工業互聯網。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說,這個項目圍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提供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提升服務能力和解決方案,構建起統一門戶和中車集團子公司、客戶、供應商、創新者五大應用場景。
通用技術集團充分發揮在市場、研發、資本關鍵環節的優勢,協同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發展。一是發揮市場帶動能力,幫助中小企業對接市場。目前,通用技術集團機床板塊合作供應商近千家,其中約80%為中小企業。二是發揮技術引領作用,支持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牽頭聯合國內主要機床制造企業、上游功能部件供應商、下游重點用戶、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60家“產學研用”合作單位,共同組建了數控機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是發揮資本帶動作用,提升中小企業持續發展能力。通用技術高端裝備產業基金持續圍繞產業鏈產業上下游進行產業生態布局,取得了良好進展,投資項目中中小企業占到項目的近3/4。四是發揮行業影響力,搭建高端數控機床交流平臺。
南方電網精準對接中小微企業,開放許可助力專利轉化運用。探索建立簡便、高效的專利開放許可實施機制。一是先行先試儲備優質專利資源,征集有市場化前景、應用廣泛的專利426項,構建開放許可專利儲備庫。二是規范流程,在儲備庫遴選出首批74項擬開放許可專利,覆蓋電力新能源產業各細分領域。三是聯動交易運營平臺,聯合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單位發布“南方電網專利開放許可專區”。四是精準對接,充分挖掘產業集群中小微企業技術需求,促成26項開放許可專利成交。
中國化學工程所屬天辰公司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己二腈專用技術后,與山東民營企業齊翔騰達化工公司合資投資建設100萬噸/年尼龍新材料產業基地;與聚合順等下游企業開展合作,向尼龍66、高膠粉、膠黏劑、碳纖維原絲等多元化領域延伸拓展,將帶動形成千億元產值的新材料產業一體化發展集群。
面向未來,李毅中建議,建設共鏈行動要堅定進一步擴大雙向開放。一方面,央企的供應鏈要向民企、外企有序地開放,建立可靠長久的供需關系。另一方面,央企和下屬企業也可以成為民企、外企以及跨國公司的供應商。“‘走出去’‘請進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生產力要素綜合水平高的優勢,雙向投入,互利共贏。”
張玉卓表示,共鏈行動啟動后,中央企業要科學謀劃實施方案,結合產業鏈特色,以鏈式思維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實實在在的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將共鏈行動真正打造成為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循環暢通的實招硬招。
【責任編輯: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