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功能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聚焦核心功能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布時間:2024-01-03
2023年12月25至26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總結2023年國資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會議指出,2024年中央企業改革發展要突出抓好“六個著力”, 即著力提高質量效益、著力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著力推進布局優化結構調整、著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著力增強戰略支撐托底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其中,在推進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方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賽道,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強基轉型,強化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引領,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強化國有企業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增強核心功能、應對國際挑戰的重要舉措,關乎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
一、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實現國民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舉措
(一)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重要方式
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戰略性集中,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有經濟作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將有效推動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對于提升國家競爭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優化布局和調整結構不僅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還可以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是實現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當前,國有資本與國有企業已成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穩定器”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壓艙石”。比如,中國石油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國內最大油氣生產供應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國內油氣產量當量2.2億噸,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2023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中,中國石油以4830.192億美元營業收入位列第二,經營業績、國內外油氣產量、人均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的主要內容
本次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創新性提出了要“提升五個方面價值”,即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更加注重提升功能價值、更加注重提升經濟增加值、更加注重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更加注重提升品牌價值,并對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進一步提出“質”的明確要求,與“三個集中”互為補充、互成體系,為用好“兩個途徑”發揮“三個作用”明確了實施目標與實踐路徑。近年來,國有企業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務,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2023年1至11月,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1.6萬億元,同比增長約31.8%。當前,我國現代化產業布局全面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力度空前、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提速提質、重要能源資源保障不斷強化,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步入新階段,需要強化結果導向,既要有量的增長,也要有質的提升,切實增加國有企業核心功能,高質量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石油主動適應新形勢,重點布局頁巖油氣、新能源、新材料、伴生資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深地油氣勘探開發、深部地熱能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未來產業,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技術突破,加強合成生物學的研發和應用,賦能未來能源技術革命,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新業態。
(三)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應對國際挑戰、融入全球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個別國家推動“脫鉤斷鏈”、“小院高墻”,我經濟安全面臨挑戰。國有企業加大在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高附加值產業投入力度,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改善自身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是逐步構建具有全球競爭能力的話語權、主導權、中國標準,形成領先優勢并提升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地位的關鍵舉措。下一步無論是推動傳統產業鏈強基升級,進一步向制造強國、智造強國、技術強國和品牌強國邁進,還是開發新需求,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極,都對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緊緊圍繞用好“兩個途徑”、發揮“三個作用”,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一)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質量,打造引領未來的新支柱新賽道
國有企業從戰略定位和特色優勢出發,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產業,聚焦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針對性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提升國有資本效益,注重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通過并購重組、上市融資、產業協同、聯合攻關等方式優化國有企業組織模式,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實現新舊更迭、促進動能轉換,高質量打造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國有資本撬動作用,牽頭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吸引戰略科學家、高端人才、社會風投資本等創新資源聚集,營造關鍵知識供給、成果應用相互支撐的產學研結合、大中小企業互動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國有企業要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以5G、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暢通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流通渠道,強化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助力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企業實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整體能效。擴大設備更新投資,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工藝技術、產品質量和本質安全水平,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重點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云制造的數字化新質生產力,探索傳統產業數字化新商業模式,引領傳統產業向技術先進、產品高端升級。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優化廢棄物分離、處置、處理和焚燒生產體系,并加速淘汰老舊工藝設備,更新換代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現代工藝設備,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促進工藝現代化、產品高端化,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效益。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加快建立可持續發展綠色技術體系,研發節水、節能、減污降碳綜合治理技術,創新現代資源節約技術,推廣應用減少環境污染的綠色末端處理技術和污染預防技術,強化綠色技術供給能力。
(三)發揮國有龍頭企業支撐帶動作用,提升產業鏈循環暢通水平
國有企業要勇擔現代產業鏈鏈長重任,牽頭構建重點突出、協同聯動的產業鏈組織管理模式,加強產業鏈開放合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積極利用各種市場化手段整合優質資源,帶動大中小各類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切實保障供應鏈安全高效運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著力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能力,從產業安全出發,以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重點,聚焦關鍵環節、產品、技術,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實施“揭榜掛帥”等方式,增強關鍵產品和基礎原材料保障能力,掌握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主動權。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產業鏈上下游、產學研開展聯合攻關,推動國有企業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關鍵軟件等領域補短板強弱項,發展支撐國家算力相關產業,逐步實現重要領域和節點自主可控。貫徹落實重要能源資源保障要求,在能源、資本、技術等產業鏈關鍵基礎生產要素供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促進產業鏈平穩高效運行。
(四)積極參與優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助力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
國有企業應把握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新機遇,優化國際產業布局和投資方式、增加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積極承擔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任務。聚焦重點國家和重點項目深耕細作,開發具有本土化的產品,提供具有特色化的服務,提升國際化能力,形成規模化效應。結合國家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方面主動對照相關規則、制度、標準深化改革,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產業規范、行業技術規則等制定,在一批新領域爭取更大話語權。在確保安全自主可控前提下,積極融入全球市場,加快建成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生產服務體系,探索實施全球供應鏈戰略,加大境外資源配置,設立新材料研究中心、試驗與生產基地,搭建全球立體化合作網絡,營造開放創新格局,打造共擔研發風險、共負研發成本、共享研發成果的協同攻關機制,輸出集群品牌和管理模式,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實現全球資本、原材料、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配置。
(作者為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 余國)
【責任編輯:石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