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創新驅動 推動產業升級 濟寧能源積極開拓戰新產業新賽道
聚焦創新驅動 推動產業升級 濟寧能源積極開拓戰新產業新賽道

文章來源:濟寧市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4-07-30
濟寧能源發展集團(以下簡稱濟寧能源)是濟寧市國資委監管的一級企業,2023年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雙百企業”。濟寧能源結合區域資源稟賦,以新能源船舶研發制造為抓手,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企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引智聚力推動新能源船舶技術攻關
一是加強產學研融合,讓技術創新“強”起來。實施“院校合作工程”,與北京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國內內河船舶專業院校團隊深度合作,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引進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吳衛國團隊,搭建內河港航經濟技術研究院、新能源船舶技術研究中心等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建立海納科技永磁電機、智能港口航運大數據2家實驗室,深入開展新能源船舶驅動技術和新船型的設計研發。通過高效率的協同研發,聯合首研的90米內河集裝箱船舶新產品,實現了新能源動力、低阻力、船機槳匹配、船體結構輕量化等4項突破,新船型較傳統內河船型船阻降低6%,節能3%,自重降低5%,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實現“含新量”“含綠量”雙提升,研發項目通過中國船級社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新型內河67.6米液化天然氣動力多用途船獲得了中國船級社原則認可證書。
二是創新激勵用好人才,讓研發隊伍“活”起來。建立與武漢理工大學、濟寧學院等高校的校企人才引進合作體系,實施管培生和“即插即用”人才招聘計劃,精準引進新能源制造高端人才。構建獎勵激勵機制,設立科技創新平臺、創新團隊、創新領軍人才、優秀創新項目等獎項,對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政府類獎項重點獎勵,分級分類按照團隊和個人給予最高15萬元獎金獎勵;對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按照“團隊負責制”予以特別獎勵,對團隊工資總額予以單列支持,對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創新業績突出的項目團隊,每個團隊獎勵100萬元。近三年,濟寧能源科技研發投入達10億元,年均保持15%以上增幅。
三是開展先行先試,讓研發成果“用”起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山東一蘇北航線運行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層面政策支持,推動企業新能源船舶項目積極申報納入“國家綠色智能內河船型目錄”,爭取省級新能源和集裝箱船舶優先過閘等相關優惠政策落地實施,推動新能源船舶應用推廣。加快液化天然氣新能源船舶下水試運行進度,在濟寧水域內試運營短途運輸和拖船服務兩方面3類新能源船型,逐步替換原有動力船舶,經京杭運河干支線,通達濟寧港、成武港、太倉港等港口,可降低綜合成本10%左右,節約運輸時效5-10%。
多措并舉做強做優新能源船舶產業鏈
一是以數智化造船為核心,打造新船舶制造基地。將智能制造作為夯實新能源船舶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標大連中遠、海運川崎等國際一流造船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應用激光加工技術、智能機器人、工業軟件、智能產線集成等先進制造裝備技術,打造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國內內河新能源船舶建造示范基地,項目投資近30億元,被列入山東省重大建設項目、山東省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重點項目,年可建造1000-2000噸級內河船舶400艘,可帶動船舶鋰電氫電、電力推進系統等臨港產業集聚發展。
二是聯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力做大產業鏈。按照核心研發+上下游行業聯盟模式,圍繞內河航運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戰略,分別在電池研發、船舶制造和集裝箱貨運等產業鏈的多個節點,與寧德時代、中船九院、中集集團、濰柴動力等產業鏈上下游的重要企業,進行對接合作,積極融合強鏈,推動船舶研發、設計、建造、配套、運營等新能源船舶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有效帶動腹地鋰電氫電、推進系統、船舶儀器、金屬加工鑄造等細分產業集聚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煥新發展。
三是產品推廣+配套“雙管齊下”,加快規模化應用。強化新能源船舶應用推廣力度,成立市場開發專班,組建山東省第一支新能源船隊,定制1000噸級、2000噸級新能源船舶15艘,引導高耗能高排放老舊船舶加快更新換代,優化運力結構,發展綠色航運,在逐步應用過程中不斷更新完善。完善新能源船舶動力補充、周邊服務等配套問題,超前布局新能源運營配套設施,濟寧主城港液化天然氣加注、船舶充(換)電綜合服務區完成工程建設,鄒城港區、微山港區2處標準化服務區年內完成建設,提檔加速產業規模化應用。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