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創新 建強科技力量 中移研究院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深化改革創新 建強科技力量 中移研究院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文章來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4-09-29
中移研究院是中國移動面向信息通信領域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創技術創新的主力軍。作為中國移動科技創新體系的內核,中移研究院堅持以改革促創新,著力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搶占信息技術創新高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我國信息通信行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7月底,中移研究院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科技獎8項、省部級科技獎210余項,助力中國移動的專利和標準實力穩居全球運營商第一陣營。
強化三個定位,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
一是做好“發動機”,強化產業轉型升級核心能力。落實國家戰略部署與中國移動“兩給兩出”(給政策給資源、出成果出人才)改革要求,卡位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夯實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技術底座,打造“九天”團隊,探索“特區”機制,發布“九天·眾擎”基礎大模型及客服、網絡、政務等行業大模型,推動“AI+”煥新向實。創新提出“算力網絡”全新理念,形成國際共識,突破一批算網硬核技術,產出“首臺套”等系統樣機,發布世界最長距離的400G光傳輸網絡,體系化推進算力網絡創新發展。二是做好“燈塔”,發力原創技術引領發展方向。加強前沿技術布局,開展新型舉國體制下的原創技術策源探索,發射全球首套5G/6G天地一體試驗雙星,6G高水平論文和專利數量位居全球運營商第一陣營,攻關相干DSP(數字信號處理)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在網絡智能化、光通信芯片等領域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發揮產業帶動優勢,打造創新聯合體,擔當移動信息現代產業鏈鏈長,構建“十百千萬”(“十”為產業子鏈,“百”為產業鏈核心企業,“千”為產業鏈綜合實力較強的鏈環企業,“萬”為產業鏈生態合作企業)產業共治平臺,近1300家產業鏈企業上鏈,實現近20項技術突破。三是做好“望遠鏡”,把握未來趨勢打造高端智庫。建立“中移智庫”“小中心大網絡”運營體系,廣泛匯聚產業界、學術界等智力資源,持續深入研究、闡釋信息通信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形勢要求和推動路徑,助力行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打造人才高地,構筑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
一是搭建用好人才的“臺子”。建立“九天”“5G及下一代移動通信”人才高地示范區,在中國移動率先搭建技術專家體系,暢通優秀技術人員發展通道。創新實施彈性組織模式,打破傳統部門壁壘,提升協同攻關能力。二是擦亮吸引人才的“牌子”。實施社會成熟人才引進“拔尖計劃”、高潛校招人才引進“金種子計劃”。通過人才雙聘、院士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入高層次專家,依托香港院柔性引入海外高端人才。目前人員規模超2000人,碩士以上占89%,“拔尖計劃”引進高精尖缺人才10余人,特聘院士2人。三是拓寬培養人才的“路子”。實施“十百千”專家體系、青年人才“煉金計劃”,針對性制定梯隊建設“追光”“青苗”計劃,推進復合型人才培養“活水計劃”。開展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設立專項課題扶持,同時依托聯合攻關項目、高校載體等確保培養成效,累計吸引培養國家級人才20余人。四是找準激活人才的“方子”。實施差異化激勵策略,動態優化重點團隊、重點成果、重點人群、重點專項工作的“四重點”專項激勵體系,在內部分配中加大科技創新激勵,2023年科技創新激勵項目達十余項,激勵總額達1000萬元,顯著提升了人才的成就感和歸屬感。
提升管理效能,營造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環境
一是高質量科創管理營造開放創新環境。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聚焦應用基礎研究及前沿技術領域,近兩年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2023年達到21億元。匯聚產學研用資源,聯合清華大學、中科院計算所等共建聯合研發載體,聯合奕斯偉、烽火通信等建設企業聯合實驗室,支撐構建覆蓋全國的協同創新基地,研發的“破風8676”芯片入選2023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二是高水平標準平臺管理提升國際話語權。深耕國際電信聯盟(ITU)、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等標準組織,牽頭制定5G國際標準292項,居全球運營商首位,擔任國際組織領導職務47個,助力中國移動標準實力在全球運營商中領先。牽頭成立信息通信領域首個我國主導的國際合作平臺(GTI),推動TDD(時分雙工)成為國際主流,實現4G、5G發展全球領先。三是高價值專利體系賦能技術創新。通過專利分級化、項目貫穿化、管理代際化、專利標準化、成果組合化構建“創造體系”,拓展單向許可、交叉許可、專利聯營、技術授權等模式深化“運用體系”,獲得中國專利金獎,連續4年獲中國專利銀獎,累計獲得中國專利獎15項。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