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通信布局發力海洋產業 全力打造“藍色引擎”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烽火通信布局發力海洋產業 全力打造“藍色引擎”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文章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1-24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烽火通信)聚焦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持續踐行海洋強國戰略,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120億元,申請專利61件,授權專利42件,參與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2個,牽頭或參與的省級科技項目7個,全面提升海洋網絡建設自主可控水平,成為全球唯一自主打通芯片器件、岸基與水下設備、光棒海纖海纜、海洋工程裝備四大核心技術領域的企業。
聚焦安全支撐,服務海洋強國戰略
一是凝聚戰略共識,研判未來發展新方向。烽火通信緊緊圍繞信息通信“國家隊”和“主力軍”的主責定位,每年滾動更新以5年為周期的戰略規劃,定期舉行戰略研討會、專題推進會,研判未來5-10 年是全球海底光纜建設的高速發展期,動態優化中長期發展戰略,逐步形成以陸地光通信為主業,以算力、海洋通信為“孵化”方向的戰略共識。二是放大產業優勢,進一步鞏固行業地位。斥資近30億元打造亞洲規模最大的海洋通信產業園,集海底光纜制造、岸基與濕端通信設備研發、入海碼頭、海洋工程及施工建造于一體,具備年產10000公里海底光纜、1000個中繼器等核心設備能力。通過引入產業基金、長期投資者等方式成立合資公司,打造“豐華21號”、“豐華23號”兩艘無限航區海纜敷設船,準備建設的“豐華25號”,可以滿足千米水深需求,具備國內領先的深遠海光纜敷設能力。
強化產業控制,布局產業關鍵節點
一是堅持自主可控,維護海洋安全。烽火通信緊緊圍繞自主、安全、可控的目標,自主研發長距離光收發核心器件、泵浦激光器等,成功實現海洋通信領域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替代,在光棒-海纖-海纜方面,擁有全產業鏈布局,海纜產品體系可滿足全深海、全場景應用。自主研發第二代海底中繼器,突破結構平臺化組件設計、激光器冗余備份設計、高壓絕緣和水下散熱等關鍵技術,成果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部署了國內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海底無源固定陣觀測網和國內單跨距最大的海底有源監測網系統,助力國家“水下長城”建設。二是推進聯合創新,搶占技術高地。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區域創新中心,扎實推進產學研用聯合創新體,由烽火通信牽頭,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電科院等十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組建“湖北省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打造貫穿基礎科研、芯片/設備研發、數字化及產業應用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企事業單位組建創新聯合體,先后開展了“超長跨距大容量海洋光傳輸系統研究與應用示范、面向海洋的硫系光子芯片集成水聽器及系統研究、海洋碳元素原位探測集成光子器件”等多個專題合作。
圍繞科技創新,釋放全鏈條要素活力
一是完善科創制度,激活創新引擎。烽火通信為更好地適應海洋網絡全生命周期特征,有針對性開展科研管理與經營考核機制改革,將考核周期延長至2-3年,以重大技術突破作為主要管控節點,適度淡化初期業績考核要求,強化后期投入回報產出的核算與分配。公司還通過設立“對賭機制”,與核心團隊成員簽署對賭協議,承諾核心技術攻關目標與市場經營指標,對研發團隊給予關鍵控制節點(KCP)獎勵和項目特別獎金,提升研發人員、市場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強企。烽火通信堅持人才獲取的全球化視野,先后引進“百千萬”國家級人才1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名,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名,其他各類高端人才50余名。針對關鍵崗位采取“一人一議”的薪酬策略,對重大項目攻關實施“揭榜掛帥”制度,通過設擂臺、立規矩、明獎懲等方式引導鼓勵“關鍵少數”積極參與。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