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實現利潤1.4萬億!國資委發布上半年央企“成績單”
第一財經:實現利潤1.4萬億!國資委發布上半年央企“成績單”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發布時間:2024-07-24
今年上半年,央企實現利潤總額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凈資產收益率6.9%。
7月22日至23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辦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會上發布了央企上半年經營業績以及下半年重點工作和改革任務。
日前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國資委強調,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抓緊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進行細化分類,及時完善工作臺賬,確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全局,既有方向性指引,又有實踐性要求,鮮明標定了國資國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節奏和工作的重點。國資委要不折不扣抓好貫徹落實。
更加注重經營業績的含金量
2024年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總體保持"一利五率"目標管理體系不變,具體要求是"一利穩定增長,五率持續優化",即中央企業效益穩步提升,利潤總額、凈利潤和歸母凈利潤協同增長,凈資產收益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現金比率同比改善,研發投入強度和科技產出效率持續提高,整體資產負債率保持穩定,在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和化解風險。
國資委表示,中央企業生產經營穩中有進、質效向好,1-6月實現利潤總額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凈資產收益率6.9%,年化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強度同比穩定增長,風險防范扎實有效。
近日不少央企發布了半年報,成績亮眼。比如兵器裝備集團旗下中國長安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6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1.26%,凈利潤同比增長38.85%。中國能建上半年新簽合同額7386.01億元,同比增長14.35%。中國建筑上半年新簽合同總額達到2479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10.0%的增長。
國資委稱,今年以來,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兩翼齊飛,新興產業布局持續加力,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科技創新效能持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新突破,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
關于下半年重點工作,國資委指出,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加快推動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突出抓好高質量的穩增長,持續深化提質增效,緊盯"一利穩定增長,五率持續優化"目標,更加注重經營業績的含金量。加快建立完善精準、差異化、長周期的科技創新考核體系,布局新賽道、培育新動能。
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主任周麗莎表示,隨著國企改革不斷深入,傳統的考核體系已難以滿足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因而國資委提出了"一企一策"的考核理念。根據企業功能定位、行業特點等不同情況,增加反映價值創造能力的針對性考核指標,指標也涵蓋企業財務績效、市場競爭力、創新能力、社會責任等多個方面。
張玉卓表示,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推動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促進公益類業務的分類核算,做好企業內部分類核算和考評,更加科學地衡量各級企業的效率和貢獻,推動企業堅定服務國家戰略、有力維護國家安全。同時繼續在企業內部考核中充分體現經濟增加值指標,不斷增強企業價值創造能力。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了詳細部署。全會指出,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完善主責主業管理,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
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全會再次肯定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總基調,并且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三大目標:做優做強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提出了幾個改革的重點領域,包括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改革等。未來一段時間內,國資國企改革應當是圍繞上述方面著重推進。
在加快推進國資央企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方面,張玉卓表示,要根據國家戰略需求,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只有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張玉卓表示,要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促進存量資產盤活和低效無效資產處置,騰退更多的資源,加強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領域的投入布局。
在國資監管層面,張玉卓提到,國務院國資委將完善主責主業管理,強化政策協同,同時加強與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等各類監督力量的貫通協調,把出資人監督問責與干部考察任用、紀檢監督執紀等結合起來,做強監督力量,建立穿透監管"縱向到底"的制度,讓監督真正"長牙""帶電",形成剛性約束。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