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創新生態 激發人才活力
加快提升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作用
加快提升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作用
優化創新生態 激發人才活力
加快提升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作用
加快提升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作用

發布時間:2024-07-27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資央企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激發人才活力動力,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國資央企的“科技創新”的力量。
一、牢牢把握創新生態對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功能
(一)創新生態是實現科技強企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在2024年6月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是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央企業近年來之所以取得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和中央企業識才愛才敬才環境氛圍以及創新生態息息相關。中央企業創新生態成為實現科技強企的基本要素。
(二)創新生態是中央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的關鍵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重要策源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也提出“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當前對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尤其是構建與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相適應的創新生態和體制機制,成為了中央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的關鍵所在和基礎保障。
(三)創新生態環境是激發科技人才活力動力的堅實基礎。在202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人才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的滋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就是要為科技人才“減負”“松綁”,從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不斷強化人才正向激勵和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才活力動力。
二、牢牢把握中央企業創新生態豐富內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是黨中央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深化認識,即突出和強調要“因地制宜”。對于中央企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要關注“中央企業創新生態”這個新型勞動資料,它是集創新資源投入、人才體制機制和文化精神內化等多要素于一體并能為企業創新主體帶來積極促進作用的系統,它架起了“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的橋梁。可以說,這個“橋”的質量越高,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的產出質量也就越高,新質生產力的水平也就越高。
對于中央而言,創新生態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創新資源投入是基礎。對于中央企業而言,科技創新離不開“人、財、物”。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就是要從全方位不斷優化和改善創新生態,通過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不斷集聚頂尖一流人才;通過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提供科技創新良好的條件;通過持續穩定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確保科技創新沒有后顧之憂。其次,人才體制機制是關鍵。創新驅動的實質就是人才驅動。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就是要以改革精神激發人才活力動力推動科技創新。中央企業人才激勵機制就是要構建以全面薪酬為核心、長短兼顧的薪酬激勵模式。最后,文化精神內化是保障。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組織的軟實力,只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發揮作用。中央企業推動科技創新是系統工程,除了倡導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外,還要在各級組織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
三、牢牢把握中央企業創新生態的四個著力點
(一)持續加大對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是優化創新生態的基礎發力點。一是進一步明確中央企業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定位和布局。要緊緊圍繞原創技術策源地,在現有中央企業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基礎上,聚焦“四個面向”深化科技創新力量的部署和統籌;二是圍繞基礎研究、前沿交叉、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尤其是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等涉及國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領域,要建立健全持續穩定的科研創新經費投入機制。三是中央企業也要建立科研準備金制度,即努力建立健全資金池、貸款貼息、專項貸款、地方政府資金等多元化資金投入助力科技創新。
(二)不斷突出科技創新的考核評價導向,是優化創新生態的關鍵風向標。一方面,要建立中央企業發揮科技創新戰略使命的評價機制。特別是對于履行科技創新的中央企業要加大對其在科技創新價值貢獻的考核比例。對企業因在科技創新有突出貢獻的,要予以獎勵和支持;對那些因科技創新投入帶來短期沒有效益的企業也要客觀評價,特別是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通過“一企一策”精準考核評價,推動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有目標有方向有動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對于中央企業而言,就是要圍繞科技創新規律實施評價,對于主要從事基礎研究人才,要以重大基礎理論突破為主要評價項,通過長周期評價,引導這類人才甘坐“冷板凳”;對于主要從事應用或工程型號項目研究人才,要以是否完成重大工程、是否取得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突破為主要評價;對于長期產線從事工藝技術的人才,則要以工藝改造和是否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為主要評價項。
(三)以激發科技人才活力動力為目標,是優化創新生態的核心推動力。一是要提升具有比較優勢的薪酬競爭力。針對中央企業急缺緊缺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引入更加靈活的市場化薪酬激勵方式,通過對標同行業同層級水平,以不低于90分位水平引入高水平人才,且工資可以單列;二是要堅持以賦權改革為重點,積極推動納入試點單位的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賦予其科技科人員獲得收益按“資本利得”歸屬,不納入科技成果占有單位工資總額,形成個人和單位利益高度綁定。三是以創新創造為導向,穩妥推進中長期激勵。在條件和政策允許范圍內,不斷推行股權分紅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等措施,并鼓勵各中央企業在法律法規允許支持的條件下自主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激勵模式。
(四)以培育兩個精神為重點,是優化創新生態的重要軟實力。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一方面,科技創新需要不斷厚植和涵養科學精神,各中央企業要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技人才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另一方面,科技創也需要弘揚企業家精神,以“有膽識、勇創新、敢擔當”的企業家精準為科技創新、為科技人才鼓勁撐腰。
(作者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人才研究中心 高繼革、馬驍)
【責任編輯:石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