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工業集團江山重工研究院:山溝河灘鑄就沙場傳奇 自力更生譜寫火箭炮事業新篇章
兵器工業集團江山重工研究院:山溝河灘鑄就沙場傳奇 自力更生譜寫火箭炮事業新篇章

文章來源: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4-09-27
“蘇家河畔戰旗揚,人歡馬叫穿梭忙;人民戰爭顯威力,建好江山保國防……”
2019年10月1日,年近八旬的江山重工研究院退休職工趙芳老人守在電視機旁,聚精會神地收看慶祝建國70周年閱兵直播,當我國第四代火箭炮的代表——遠程箱式火箭炮方陣首次亮相、駛過天安門廣場時,他飽含熱淚、激動不已,一字一句哼唱起了當年流傳的歌謠。
時針撥轉至50年前,在國營江山機械廠302工房里,趙芳和他的戰友們,共同見證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門107毫米火箭炮的誕生。
新中國第一門107火箭炮
自力更生
1969年4月,江山機械廠在湖北光化縣(現老河口市)蘇家河選址定點。在這片山溝河灘上,一批赤膽忠心的先驅者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從五湖四海朝鄂西山區走來,以戰天斗地的熱情,開創了一段“為三線建設立業”的征程。
三線建設
“剛到蘇家河,第一件事就是打水井、挖地基。”退休職工汪景忱回憶,“晴雨常交替,崎嶇無平地”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為了應對惡劣環境,雨衣、雨靴、破棉襖就成了“標配”。住的是帳篷,睡得是草席,吃的是苞谷、洋芋。條件再苦,也沒有人打退堂鼓。
“鐵姑娘”排
在工廠建設初期,面對自然條件復雜等難題,地勘工作者們靈活采用“邊設計、邊施工、邊安裝、邊生產”的方式,僅僅一周便建起了鑄造和鍛造工房。400多平方米的帶鋸房,從設計到調試生產,只花了1個月……這期間,更是涌現了“小老虎排”“鐵姑娘班”“硬六連”等一批批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跡。他們被稱贊為“不穿軍裝的解放軍”。
眾志成城
“三塊石頭支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白天杠杠壓(挑土抬石),晚上壓杠杠(睡樹條做的床)。”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的趙芳是名副其實的高材生,像他這樣的大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放棄大城市優渥的生活,跟隨建設大軍來到一窮二白的偏遠山區白手起家。“那時雖然苦,但精氣神卻很足。”在他回憶里,最難忘的仍然是生產現場激動人心的時刻。
建設工房
“基建要搞好,生產也抓緊,今年必須投產!”工廠指揮部的一紙軍令狀拉響了第一門炮的生產大幕。為了盡快拿出產品,生產準備組調集精兵強將,分工協作、分秒必爭。
缺少圖紙,技術組長途跋涉、主動出擊。想辦法從西安調來設計工藝資料和全體零部件圖,到手后立即消化學習。
缺少設備,現場組披星戴月、遍訪周邊。找渠道借用原光化縣工廠里的老舊設備,合力搬進車間組裝調試。
缺少工具,工人群眾開動腦筋、大膽嘗試。自己動手焊制工具箱、工作臺,制作簡易的工裝量具,生產現場成了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舞臺。
表面處理連續作戰
“設計圖紙對生產要求很高,上裝的炮管可手動拆卸,必須保證裝配的精度,任何一道工序達不到技術要求,就無法實現核心功能。”作為技術員的趙芳參與了產品設計生產,當時學的大多是課本上的知識,一切都要在實踐中從零開始摸索。研發人員不眠不休,在現場扎了根,大家千方百計克服困難,重新校正每個環節,反復優化各種參數,最終在結構尺寸上實現了:上不過頸、下不過臀、寬不過肩、重心貼身,讓產品更加人性化、更滿足實戰需求。
12月的蘇家河,隆冬嚴寒交加,在江山302工房里,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第一門火箭炮進入最終裝配階段。大家不分晝夜堅守崗位,擰螺絲、焊框架、搬炮管……足足熬了七八個日夜,渴了喝幾口涼水,餓了啃幾口饅頭,困了靠在墻邊打個盹兒。就在這設備老舊、條件艱苦的紅磚瓦房里,創造了“當年定點、當年產出”的軍工奇跡,成為了三線建設時期的典范。
鍛造生產線初步建成
“成了!”一聲石破天驚的吶喊響徹山間。所有人的疲憊與饑寒一掃而光,大家馬不停蹄趕到漢江邊的沙灘上,冒著凜冽寒風進行實彈試驗。當熾熱的光芒從眼前劃過時,所有人高興得緊緊擁抱在一起,喜悅的淚水奪眶而出:第一門107火箭炮在我們手中誕生了!
作為我國第一代火箭炮的代表,“快速靈活機動”是它的制勝法寶,被譽為游擊戰的三大神器之一,由此掀開了中國武器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顯示了新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不畏困難的精神風貌。
薪火相傳
時光荏苒五十載,半個世紀彈指間。從第一代火箭炮開始,江山軍工人瞄準世界一流,自主研制了一代代火箭炮“明星”裝備,斬獲多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國慶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閱兵式盛裝亮相,實現了從仿制到自研、從無控到有控、從近程到遠程的迭代升級,以核心技術鑄就護國“長劍”。
03式遠程火箭炮
江山重工研究院AR3外貿產品參加珠海航展
江山重工研究院產品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式
如今,當年的火箭炮總裝廠舊址入選了第八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湖北省首批革命文物。一磚一瓦、一榫一卯,每一座老廠房靜靜矗立、每一個老物件都熠熠生輝,鐫刻著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我們把最美的年華都獻給了國防事業,但我們無悔。如果祖國再有號召,我們依然會義無反顧作出這樣的決定。”2021年,趙芳老人入選全國革命文物講述人。如今的他作為公司特約講解員,為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入職國防科技青年們深情講述著第一門107火箭炮背后的故事。在這些年輕人手中,即將描繪出新一代火箭炮裝備的宏偉圖景。
這種傳承,一如老廠房的紅磚綠瓦,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傳遞著一種燭照今昔、輝映未來的巨大力量,匯聚著一代代兵工人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不竭動力。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