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雪域高原有個約定:筑健康天路 寫醫者仁心
——記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高原醫療保障隊
——記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高原醫療保障隊
我們與雪域高原有個約定:筑健康天路 寫醫者仁心
——記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高原醫療保障隊
——記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高原醫療保障隊

文章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24-10-14
美麗的西藏,世界的屋脊,有這樣一群白衣天使,在“生命禁區”創造生命奇跡。作為通用技術集團“世界屋脊”醫療服務隊的一份子,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高原醫療保障隊自2011年以來,先后派出550余名醫務人員參與高原醫療保障工作。他們用足跡丈量藏區,巡診里程達321萬余公里,為新甘石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阿里電力聯網、電亮藏區等十余個高原電網工程建設提供醫療保障,共保障參建人員11萬余人次,建立施工人員健康檔案9.4萬余份,開展健康宣教覆蓋70.4萬余人次、體格復查覆蓋30萬余人次,接診治療病人38.9萬余人次(其中,救治急性高原反應病人3.4萬余人次,高原肺水腫病人161人,高原腦水腫病人16人),確保了“高原病零死亡、零傷殘、鼠疫及重大疫源性疾病零傳播”醫療保障“三零”目標的實現。高原醫療保障隊每年為駐地藏區居民提供健康巡診,突發情況下提供緊急醫療援助,服務對象達上萬人次,足跡遍布上百個縣、鄉,為支持高原電網建設、促進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風雨兼程與死神賽跑
2021年7月13日凌晨3點30分,海拔4326米的邦達草原上狂風呼嘯、雷電交加,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川藏鐵路昌都至林芝段施工供電工程益慶一級醫療站站長陳偉突然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叫醒。電話那頭傳來焦急的聲音:“陳醫生,快!張豐(化名)喘不上氣了!”陳偉迅速回憶起,張豐是一名22歲的業主項目部管理人員,2天前才從成都返回項目部。電話里問詢基本情況后,陳偉迅速組織醫療站人員趕往患者所在項目部。
到達項目部后,醫護人員見患者面露驚恐、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咳嗽無力,迅速分工進行心肺聽診、測指脈氧、測血壓,給予高流量吸氧。查體發現,患者雙下肺聞及濕啰音、指脈氧57%、血壓132/80mmHg,吸氧后指脈氧升高不明顯,當即考慮為急性高原肺水腫。現場醫護人員立即對張豐進行現場急救,并將其緊急轉往三級醫療站進一步診治。
救護車在濕滑、蜿蜒的浪拉山道路上前行,鳴笛聲在空寂的大山里回響,駕駛員隨時關注前方路況,躲避可能出現的落石。一路上,醫護人員始終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時刻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變化,檢查輸液管路是否通暢,檢查固定患者的擔架是否松動;同時,還要努力克服汽車經過無數個回頭彎時造成的眩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路程,救護車終于到達三級醫療站。陳偉向急診科值班醫生說明患者病情及治療經過,并協助進行輔助檢查。因患者病情較重,醫生建議用藥后進行高壓氧治療。由于對高壓氧治療不了解,擔心會存在巨大的風險,患者不愿意進行治療。經陪送醫務人員耐心解釋和心理疏導,患者最終消除恐懼,并于當日下午進行了高壓氧治療。第二天探望時,張豐已經能進食、行走、正常交流,精神狀態明顯好轉。提起此前的經歷,張豐十分后怕:“發病當天極其難受,我感覺自己已經在死亡的邊緣。幸好有醫療站的及時救治轉運,還有醫生不厭其煩地向我介紹高壓氧的利弊,讓我消除疑慮后接受了治療,這才能夠迅速恢復。以后我要好好生活,謝謝咱們的醫療保障人員!”
走出生命保障的希望之路
“你好,你是四川電力送變電施工5隊醫療對接人黃文華嗎?我是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川藏電網聯網工程巴塘二級醫療站站長徐崇,我們明天準備到45、46、47號塔基巡診,請問山上氧氣瓶和其他常備藥品是否充足?”忙完一天的醫療保障工作后,徐崇立即投入到準備第二天的巡診工作中。
第二天一早,經過近30分鐘的車程,徐崇一行乘坐的健康“大篷車”來到位于海拔3850米的45、46、47號塔基山腳下。因路不通車,“大篷車”只能就近停放在一個山坳處。徐崇帶領醫療小分隊,手提裝滿藥品的巡診藥箱,帶上必備的醫療設備,開始徒步登山,踏上了艱難的巡診之路。從山腳向山頂望去,一條隱匿在荊棘叢中的羊腸小道時隱時現,呈45度角向山頂延伸而去。一路上,小分隊時而彎腰,時而側身前行,稍不注意,不是被小路兩邊的荊棘劃傷了臉,就是被腳下的亂石絆倒在地。望著左側懸崖峭壁下滾滾而去的金沙江水,走在隊伍前面的徐崇不時地回頭提醒后面的隊員要注意安全。當行進至三分之二的路程時,道路被雨水沖刷出一條深達3米、寬約1米的深溝,猶如攔路虎一樣擋住了小分隊的去路。望著腳下的深溝,隊員們沒有膽怯,經過互相幫助都有驚無險地跳了過去。
一路上,小分隊經過5次小憩休整,用時近2小時,才走完4.5公里的山路,來到第一個巡診目的地——45號塔基。在塔基施工的參建員工一見到醫療巡診小分隊,就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停下手中的工作,一擁而上,立即將小分隊手中的藥箱接過去,并簇擁著他們來到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還為他們送上開水解渴。
“上次給你們帶來的高原保健藥品都吃了沒有?”“每次的工作時間不能過長,要注意休息,防止發生高原反應……”經過簡單的詢問和提醒后,小分隊便開始了此行的巡診工作,為參建人員量血壓、測心率、檢查氧氣瓶的氧氣量、補充常備的醫療藥品,并結合現場情況進行冬季防凍傷、防雪盲等醫學常識宣教。
當巡診完45、46號塔基的參建員工后,時間已經來到中午,巡診小分隊謝絕了午飯邀請,收拾好巡診藥箱,拿出隨身攜帶的干糧邊吃邊向47號塔基方向走去。
在青藏地區電網工程中,這只是眾多醫療保障團隊巡診的一個縮影。
“懸崖峭壁本無路,巡診小分隊走的次數多了,便走出了一條為川藏聯網工程參建人員提供生命保障的希望之路”,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川藏電網聯網工程巴塘二級醫療站站長徐崇說。
托舉沿線群眾“生”的希望
阿里聯網工程沿線多為極高海拔地區,人煙稀少,有的經過無人區,沿途縣、鄉、鎮醫院醫務人員緊缺、醫療資源匱乏。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醫療保障服務隊所駐醫療站時常會接到駐地藏區居民的醫療救治緊急求助。
2019年8月22日10時25分,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帕羊一級醫療站站長唐春英正在值班,忽見一輛警車飛馳而來,一名交警跳下車后連聲呼喊:“請問有醫生嗎?”唐春英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沖了出去。原來在離醫療站不遠處,一輛摩托車與小汽車碰撞,摩托車駕駛員受傷昏迷不醒。根據情況來看,帕羊鎮衛生院無法治療,需將傷員轉送到70公里外的日喀則市仲巴縣人民醫院。
時間就是生命!
唐春英邊指揮醫務人員做好應急救援各項準備,邊向上級醫療管理機構報告情況。7分鐘后,帕羊醫療站醫務人員趕到車禍現場,立即對受傷人員開展轉送前的檢查處理。此時,傷員意識不清、呼之不應,情況十分緊急。醫務人員立即為傷員建立了靜脈通路,壓迫止血,并將其送上救護車。
11時30分許,救護車到達日喀則市仲巴縣人民醫院。由于傷員病情嚴重,該醫院不具備治療條件,需再次將傷員轉運至160公里外的薩嘎縣人民醫院,救護車隨即出發。14時20分許,經過一路奔波,醫務人員將傷員送達薩嘎縣人民醫院,傷員得到及時救治。這不是工程沿線各級醫療站第一次緊急救助傷員。據不完全統計,阿里聯網工程沿線各醫療站點緊急救助群眾傷員累計達19人。
“我們經常遇到藏區居民操著不熟練的漢語找我們看病。”阿里聯網工程醫療保障現場醫院院長鄧天富說,
在缺乏醫療條件的區域,遇到醫療求助的藏區居民,醫務人員均立即給予仔細問診、治療,力所能及地解除他們的病痛。專業和優質的服務得到了居民們的認可。
開展高原醫療保障工作的十余年來,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先后被西藏自治區總工會評為“最美項目部流動紅旗”單位、“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立功競賽活動優秀集體”,先后3次被上級單位授予高原電力聯網工程“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我們在藏區進行醫療保障10多年,每年會在駐地開展健康巡診和志愿服務,足跡遍及上百個縣、鄉、鎮,也得到過藏區居民很多幫助。希望我們在未來能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守護更多人的健康。”通用技術國中康健四川電力醫院阿里聯網工程醫療保障現場醫院院長鄧天富說。
【責任編輯:石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