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第七屆中國企業論壇聚焦新質生產力 國企民企暢談開放合作
中國網財經:第七屆中國企業論壇聚焦新質生產力 國企民企暢談開放合作

文章來源:中國網財經 發布時間:2024-11-11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更好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11月7日,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新華社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企業改革與創新”為主題,共同舉辦第七屆中國企業論壇。與會嘉賓從科技創新、深化改革、開放合作等多個角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譚作鈞在致辭中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各類企業應變局、開新局,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其中,國資央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了重要引領帶動作用。
國資央企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效:研發投入連續兩年超過1萬億元;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傳統產業加快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去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2.1%,收入規模突破10萬億元,今年1-9月投資同比增長17.6%,占中央企業總投資額的近40%。
與此同時,國資央企樂于與各類企業攜手強化開放合作,共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廣闊空間。“我們將指導推動中央企業積極探索與各類企業深化合作的有效模式,在技術、產品、產業等方面開展更多務實合作,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實現融合發展。”譚作鈞稱。
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邱小平在致辭中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需要產學研各展所長、深度融合。
“廣大民營企業是推動創新創造的重要力量。”邱小平稱,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民營企業科技研發能力顯著增強,貢獻了全社會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涵蓋了超過80%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過90%的高新技術企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企業所在的產業是什么特性,根據這個產業的特性,來推動創新。”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
他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根據一個地方的產業和世界前沿的差距、是否符合當地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是否是技術革命涌現的新產業等3個標準把各地現有的產業分成五大類型: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轉進型產業、新興型產業和戰略型產業,并“對癥下藥”為這五類企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提升科技創新“含金量”?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鄭志明認為,不能滿足于淺層次的創新,應該強調根問題的解決。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要直面復雜問題,將注意力放在聚焦復雜系統的“精準智能”上。“做人工智能必須更科學一點,不能太技術化,太技術化了就只能跟隨別人。”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創新命題也是改革命題。”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表示,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大工程時代,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面臨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迫切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打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良性機制,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法治助力企業在追求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北京電控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勁松提出,以依法治企布局“長遠之策”,適應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發展需要。“高度重視以公司章程為核心、合規風險監督為保障的法治企業建設,謀求企業長遠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金融的力量不可或缺。“無論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還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專業適配的現代金融服務。”工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廖林表示。
他提出,金融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應該更加注重生態化,打造開放合作平臺。“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金融服務生態系統建好了,各類創新主體銜接會更加緊密、融合會更加高效,進而引起更多的化學反應。”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