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在京舉辦
政企媒學合力推動“新質賦能新傳播”
政企媒學合力推動“新質賦能新傳播”
第十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在京舉辦
政企媒學合力推動“新質賦能新傳播”
政企媒學合力推動“新質賦能新傳播”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4-11-12
11月8日,在第25個中國記者節之際,第十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在北京召開,主題為“新質賦能新傳播”,聚焦新聞宣傳如何傳播新質生產力的思想和實踐、如何培育傳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譚作鈞,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牛一兵出席年會并致辭;中國電信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梁寶俊,中國中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作主旨演講。年會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董關鵬主持。
向新求質,以系統性變革構筑媒體新優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明確了媒體改革的目標任務,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更好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譚作鈞在致辭中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握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增強國資國企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服務保障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加強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與引導,抓好第一報道權、第一解釋權,宣傳好國有經濟的制度優勢和主導作用。要構建新媒體話語體系,應用現代化傳播技術,加強與主流媒體的深度合作,在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加快形成新聞傳播新質生產力,是推進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有力抓手。
梁寶俊表示,作為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維護網信安全的國家隊主力軍,中國電信積極深化產學研生態合作,聯合主流媒體、企業、高校等單位,以AI賦能媒體融合,在內容生產、傳播形式、傳播路徑、風險防控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中國電信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務院國資委“AI+”專項行動工作要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場景應用,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在加快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大背景下,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傳播提質增效,是推動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孫永才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乘坐舒適便捷的高鐵出行,高鐵受到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時刻維護高鐵為代表的產品形象、維護中車高端裝備制造商的企業形象、維護國家名片的品牌形象顯得格外重要。中國中車集團將繼續圍繞新質傳播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積極擁抱新媒體新變化,深挖企業精神富礦,厚植企業文化底蘊,豐富對外合作內涵,為構建更加智慧、更加高效、更加和諧的信息傳播生態貢獻中車力量。
擁抱新智,以新技術培育傳播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主題演講環節,來自業界和學界的專家學者們紛紛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將為新聞傳播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發展并非一蹴而就,把握趨勢,明確目標,能有效避免“迷航”。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國明通過豐富的案例指出,目前,社會正處于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一轉變伴隨著斷裂式發展和顛覆式創新。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影響時代發展的關鍵因素,正在推動傳播革命和媒介新生態的形成,將帶來傳播機制、傳播場景、傳播平臺等多維度的轉換。
審視自我,知曉優劣,方能在發展中找準定位,釋放最大潛能。
人民網黨委委員、監事會主席唐維紅依托智能化輿論管理平臺——“人民眾云”分析了當前中國企業的海內外形象,數據顯示,中國企業輿論環境健康,輿論認可度、友好度較高,呈現出科技自立自強形象凸顯、“文旅+”持續破圈、高水平服務贏得認可、跨文化傳播成效斐然等特點。唐維紅認為,善用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是塑造企業形象、講好企業故事的關鍵。
積累經驗,汲取智慧,是將發展規劃轉變為現實成就的關鍵。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沈陽為與會者們展示了AIGC在企業與媒體中的多維應用場景。沈陽表示,AIGC的應用猶如一把“雙刃劍”,鑒于此,他建議企業應制定全面且系統的發展策略,從而實現智能化轉型,有力推動業務創新。值得一提的是,會上還正式發布了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和沈陽團隊聯合課題組所撰寫的最新報告,該報告名為《AIGC 技術驅動下的媒體生態變革》,為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求索新知,以新媒發新聲講好品牌故事
在第十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上,不僅有好老師的“解惑”,也有好經驗的分享。在主題演講的第二階段,兩家中央企業分別從平臺創新和內容創新出發,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巴黎奧運會期間,中國移動咪咕創新“AI+奧運”觀賽模式,引領了體育賽事觀看的新潮流。咪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沈文海介紹,咪咕作為國資央企最大的文化科技公司、最大的互聯網平臺、最大的新媒體平臺,將持續發揮國資央企與互聯網企業的融合優勢,用更豐富多元的新質內容煥彩人們的美好生活。
南方電網新聞中心主任,南網傳媒黨委書記、董事長呂益華以抗擊超強臺風“摩羯”搶修復電新聞輿論工作為例,分享了南方電網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守正創新講好央企故事的做法和心得。他認為,發揮好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聯動優勢,是讓正能量獲得大流量的“秘籍”所在。
無論媒體形態怎么變革、傳播形式怎么變化,既有“顏值”又有“價值”的內容始終是核心競爭力。如何借助新媒體將好故事講述得精彩,進而擦亮自身 “金字招牌”?在圓桌論壇環節,媒體與企業代表們分享了各自的獨到見解。
談到“如何用好企業新媒體”這一話題,中國證券報副總編輯、黨委委員、董事張朝暉基于市值管理和ESG的視角,建議企業借助新媒體提升透明度,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喜馬拉雅黨委書記、總編輯李炯定認為,互聯網音頻平臺非常適合宏大敘事,能夠給聽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建議企業通過大敘事、小切口的方式講好故事,通過全景化、延展式的方式打造IP。
對于“如何將故事講得靚”,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吳微認為,對“時度效”的精準把握是關鍵,“好看、好玩、可參與”是打造爆款的“密碼”;中國東航黨群工作部(企業文化部)副部長朱艷認為,從“共情”“共通”“共生”“共享”的角度出發連接公眾共同的情感,更容易講好企業故事;通用技術集團航天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薛曉艷表示,專業優質的科普、故事化的內容更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無論是醫院還是企業,都應該抓住機遇,用好新媒體這個工具。
年會推介了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公共關系協會聯合征集的2024年度中國企業新媒體優秀案例。中國建筑、華潤集團、中國東航、中國電子、中國鐵建、中國能建、中廣核、中國遠洋海運、國投、中國中檢的10部作品被推介為“創新優秀案例”,中國移動、中國中車、中核集團、中國石油、東方電氣集團、哈電集團、中國華電、中國石化、兵器工業集團、中國電氣裝備的10部作品被推介為“創意優秀案例”,中國中鐵、中國華能、中國中化、中交集團、航空工業集團、中儲糧、南方電網、中國節能、通用技術集團、中國聯通的10部作品被推介為“創作優秀案例”。
年會還設置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互動展區。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國家工業密碼”“最硬核的國貨購物車”“打卡中國新坐標”“印記”等重大主題宣傳,綜合運用聲、光、圖、文等融媒體傳播方式,彰顯國有經濟的戰略地位、國有企業的核心功能。中國電科外骨骼機器人“白虹3.1”、南方電網AI智能圖像互動機器人、中國電信3D智能數字熊貓“蘇琳”、中國聯通全鏈條自研數字人產品矩陣、中國移動自研四足機器狗和咪咕大空間無限XR太空沉浸展、通用技術集團便攜智能中醫四診儀、保利集團“時間典藏”多功能文保全息展柜和“無限視聽”微短劇平臺等交互科技產品,展現了中央企業創新應用智能媒體技術的最新成果。
第十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是第七屆中國企業論壇的配套活動,有關中央部委和政府機構代表、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平臺工作者、企業代表、高校學者等參加了本次年會。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