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中核工程 自主創新的領航者
央廣網:中核工程 自主創新的領航者

文章來源:央廣網 發布時間:2025-03-31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采訪活動走進了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在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廊坊研發基地內,多座試驗臺架如“實驗工廠”般矗立,其中名為“盤古”和“玄武”的兩大科研裝置尤為引人注目。它們不僅是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安全性能的核心驗證平臺,更承載著中國核工業人對極致安全的追求。作為中核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帶領團隊不斷深耕,用自主創新的技術突破,為中國核電躋身世界第一方陣寫下生動注腳。
從“跟跑”到“領跑”,“華龍一號”的誕生與崛起
“華龍一號”的誕生,是中國核電人三十年磨一劍的成果。上世紀80年代,邢繼參與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時,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境讓他深刻意識到:“引進技術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自主創新”。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原計劃開工的CP1000項目被迫暫停,邢繼團隊轉而投入第三代核電技術研發,提出“能動與非能動結合”“雙層安全殼”等創新設計,最終打造出全面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的“華龍一號”。
2021年,“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投運,標志著中國核電建設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邁入新的時代。截至2025年,全球在運在建華龍一號機組總數達33臺,其中國產化率超過88%,帶動上下游5000余家企業協同創新,成為“國家名片”。
“盤古”與“玄武”,核安全的“實驗工廠”
在廊坊研發基地,“盤古”和“玄武”兩大試驗臺架是核安全研究的核心設施:
“盤古”臺架作為亞洲最大的在用安全殼熱工水力試驗裝置(容積1010立方米),其核心任務是驗證“華龍一號”的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PCS)。在極端事故工況下,該系統可迅速導出安全殼內熱量,維持溫度與壓力穩定。2019年,“盤古”為“華龍一號”首堆裝料許可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持,近期正升級改造以適配后續機型優化。
“玄武”臺架以1:3.2比例縮建的預應力混凝土安全殼模型(容積3500立方米),專注結構包容能力測試。其智能鋼絞線技術可實時感知安全殼受力狀態,并通過熱壓耦合試驗驗證極端壓力(達設計值兩倍)下的可靠性,為核電站延壽評估提供支撐。
這兩大裝置不僅支撐了國內核電技術迭代,更于2024年向國際同行開放,推動全球核電安全研究合作。
嚴重事故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的科技攻堅
邢繼及團隊成員始終將核安全視為“沉甸甸的責任”。為應對福島事故后國際安全標準升級,“華龍一號”采用五層縱深防御體系,涵蓋事故預防、堆芯保護、放射性包容等全鏈條。其中,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研發尤為關鍵:
非能動余熱排出實驗團隊從零起步,通過18次工況試驗驗證系統可靠性,首次實現事故后72小時無需人工干預的安全保障。
極端環境測試中,電纜需經歷15天高溫高壓、強堿浸泡及耐電壓試驗,確保60年使用壽命;安全殼抗震設計從0.2g提升至0.3g,突破進口設備限制,實現國產替代。
以“較真”精神筑牢核工業基石
在“雙層安全殼”方案爭議中,邢繼力排眾議,以“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推動設計落地,為“華龍一號”贏得國際認可。面對首堆建設壓力,他帶領團隊創造“設計變更1.5天處理周期”的紀錄,用“白加黑”的奉獻精神攻克千項難題。如今,邢繼將目光投向更遠:“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與科普,讓公眾不再將核電與風險掛鉤,而是視為高效清潔能源的典范”。
“華龍一號”實現了中國核電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中國核工業人正以自主創新的底氣,向世界遞出安全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