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中國核電技術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
環球網:中國核電技術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

文章來源:環球網 發布時間:2025-03-31
“盤古”、“玄武”、“鯤鵬”這些浪漫的中國風名字是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核工程”)試驗平臺的代號。它們與核電之間有什么關聯,又分別守護與傳承什么?近日,記者滿懷好奇之心走進中核工程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研發基地,探秘中國核電發展歷程,聆聽核電人的創新心聲。
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正是“玄武”等科技版神獸的命名者。或因這種浪漫情懷,邢繼在講述中國獨立自主建設三代核電技術時深入淺出,艱難困苦皆付笑談,讓聽者遐思神往。
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打造系列化產品
中核集團從2009年便啟動研發具有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特征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CP1000。然而在2011年計劃開工建設前,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了泄漏事故。科研團隊深刻汲取福島核事故教訓,按照國際最高水平重新設計ACP1000,華龍一號由此誕生。2021年1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華龍一號首堆運行是中國核能自主技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標志。”邢繼肯定地說。
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工作照
從抗震級別的提升到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的設計,從建設工期的縮短到首循環的無非計劃停堆,邢繼回顧這十多年的漫長,用“難”字一言以概之,但更多的是攻克難關后的欣慰。他介紹說:“華龍一號已經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是當今國際上建設最多的主力機型。中國核電技術已躋身世界第一方陣。”目前,華龍一號國內外運行機組有7臺,在建26臺,已經成為走向世界的閃亮國家名片。
中核工程正在進行華龍后續機型即華龍一號2.0版的研發。華龍后續機型設計壽期80年,繼承了華龍一號的技術特征,同時又有自身的領創技術,實現了少人值守的智能化、優化了能動和非能動安全設計、采用了更先進的廢物處理技術,更具環境友好性與安全性。目前,華龍后續機型標準初步設計和標準初步安全分析報告已經完成。
從發電功率為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期一期到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二期再到百萬千瓦級的華龍一號的建設,中國核電建設佳績頻傳。如今,中核工程充分迎合市場需求,開始打造擁有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玲龍一號和氣冷微堆的小、微堆核電機型。
玲龍一號是30萬千瓦以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小堆與大堆相比,燃料循環周期更長,由于其安全性能好、環境影響小、投資風險低等特點,成為全球先進堆型研發的熱點方向。“玲龍一號”將于2025年年底并網發電,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滿足52.6萬戶家庭生活所需。
正在研發中的氣冷微堆設計壽命為20年,一次裝料可滿功率運行3年,可安全消除熔堆風險,便于運輸,可靈活部署。多機組并聯可實現多等級輸出功率,可實現負荷跟蹤、智能化自主運行,現場無需人員值守。
“小微堆型的未來應用場景非常多,可以建成浮動電站,助力開發海洋資源,也可用于偏遠地區的中小型電網供電、城市區域供熱,也可以靠近陸地部署,用做人口密集區的分布式電源、高耗能產業自備能源供應、新能源充電樁、替代老舊小火電機組等。”邢繼闡述了小微型核電站的廣闊應用前景。
謹守核安全生命線,極限試驗提供數據支撐
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
2024年,中國承諾面向全球共開放十二個核科研設施,與全球同行共同打造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廊坊研發基地的“玄武”、“盤古”位列其中。
盤古,即安全殼綜合性能試驗裝置,是中核工程在廊坊研發基地首個落地的科研平臺,有開天辟地之意。盤古具備高精度測量能力,可直接用于研究安全殼大空間熱工水力行為、多種事故緩解措施等。盤古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在用安全殼熱工水力試驗平臺。
安全殼結構性能試驗臺架代號“玄武”,它以華龍一號為原型,內部容積超過3000立方米,尺寸和容積均位列世界第一。它配備了23類傳感器,能實時監測整體變形、應變、溫度、預應力等參數,像是安全殼的24小時在線醫生,實時感知其健康狀態。
安全殼結構性能試驗臺架“玄武”
正在建設當中的“鯤鵬”是用于華龍后續機型反應堆的整體試驗臺架。它能還原真實的高溫高壓環境,其模擬堆芯電加熱功率高達4兆瓦,相當于4000臺電爐滿負荷運轉。鯤鵬將有力支持華龍后續機型安全認證、軟件開發等,也將繼續作為華龍型號不斷升級迭代及核電廠智能化技術研究的重要平臺。據悉,未來鯤鵬將與盤古聯體,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綜合試驗臺架。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研發基地設施上所取得的寶貴數據,為核電安全提供堅實屏障,也為國際同行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
堅持開放合作,共同應對人類課題
一流企業定標準。中核工程也非常注重在核能領域的標準制定。中核工程制定了多項國家級和企業級標準,也圍繞自主核電型號技術的發展,打造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自2007年公司成立起,中核工程累計申請專利3301項,其中海外申請151項。
作為承擔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中核工程以引領核能事業未來國際發展為目標,正在推進的海外項目或深度合作機構遍布俄羅斯、英國、巴西、巴基斯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邢繼指出,面對氣候變化,全球應在核安全及減碳方面經驗共享。中核工程歡迎各領域科技工作者和研究機構共同參與課題,也愿意為世界核電發展貢獻解決方案。他說:“我認為核電是最復雜的一個能源系統。它需要各學科跨專業深度融合,需要產學研用強強聯合。合作開放對于推動能源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
誠然,華龍一號是設計與裝備制造業以及供應鏈共同聯合的成果。據悉,華龍一號共有5300多家企業參與供貨,國產化最終達到了90%以上。
“核電作為清潔能源,未來可以與工業有很多耦合。核電可以為人工智能的運算提供穩定能源,也可以為工業供汽、海水淡化、核能供暖,還可積極探索氫能、充換電產業等。”帶著采訪中獲得的未來憧憬,記者浮想聯翩,隨著核電的發展和應用,新能源汽車電池續航里程是否可以提升至上萬公里?是不是會有更多“悟空”上天、“蛟龍”入海?是不是環游地球、星際旅游等將成為一項旅游項目?未來,或將妙不可言。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