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航空報國鑄就大國重器 沈陽所科技創新助力戰機騰飛
央廣網:航空報國鑄就大國重器 沈陽所科技創新助力戰機騰飛

文章來源:央廣網 發布時間:2025-03-17
近日,國資委“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活動在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簡稱“沈陽所”)舉辦。通過實地參觀與座談交流,媒體記者團深入了解了沈陽所作為我國航空科技“主力軍”的硬核實力。活動中,沈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生動講述了研究所的技術突破、產品創新以及一代代航空人的報國情懷,展現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技術突破:從自主創新到體系化研發
沈陽所被譽為“戰斗機設計研究的基地”,其核心使命是為國家研制“打得贏、用得起”的先進戰機。從1961年成立至今,沈陽所始終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推動技術迭代升級。
在殲教1飛機的研制中,老一輩科學家徐舜壽、黃志千等白手起家,開創了中國自主設計戰斗機的先河。此后,沈陽所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航空科研體系,包括技術規范、試驗硬件、管理流程等,形成中國飛機設計的“基因”。例如,黃志千主持編制《設計員手冊》,為設計人員奠定工程化基礎;殲8Ⅱ型戰機研制中,研究所首次采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成為行業范本;殲15艦載機項目創新應用IPT團隊管理模式,大幅提升研發效率。
近年來,沈陽所聚焦隱身性、體系協同等現代空戰核心需求,推出殲35系列戰機,實現“空海孿生、一機多型”的新格局。
大國重器:從保衛領空到經略遠海
沈陽所研制的每一型戰機都承載著時代使命。上世紀60年代,為應對高空偵察威脅,殲8戰機以高空高速性能守護國家安全;21世紀初,為強化海洋攻防能力,殲15艦載戰斗機填補國產艦載機空白,并實現系列化發展。如今,殲16、殲35A戰機全面列裝,助力中國鑄就更堅強的空中長城。
在航空科技館中,來訪者們通過仿真模型、歷史影像和模擬飛行體驗,直觀感受到中國戰機從仿制到自主創新的技術躍遷。王永慶介紹:“我們的產品不僅要性能卓越,還要‘多、快、好、省、實’,讓國家用得起、用得放心。”
王永慶:將個人理想融入強國藍圖
作為沈陽所第五任總設計師,王永慶親歷了多型戰機的研制歷程。他在座談中回顧:“型號任務就是軍令狀。看到殲15在航母甲板起降、殲35A亮相航展時,既感自豪,更深知責任重大。”他特別提到,沈陽所近年來強化“強項目制”管理,構建“1+3+1”組織架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并牽頭成立中航工業首家中試驗證平臺,推動沈陽航空產業集群發展。
王永慶強調,沈陽所的成就離不開一代代航空人的接力奮斗。從顧誦芬院士三上藍天解決技術難題,到羅陽用生命踐行航空報國誓言,再到“90后”青年挑起型號設計大梁,忠誠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新時代航空報國精神已融入血脈。“當6歲的孩子畫出‘殲90’草圖時,我堅信,航空強國的未來必將更加輝煌。”
從抗美援朝烽火中誕生的航空救國夢,到如今引領全球戰機技術潮流,中航工業沈陽所用六十余載堅守詮釋了“科技創新主力軍”的擔當。正如王永慶所言:“戰機的每一次升級,都是向黨和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在這片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土地上,中國航空人正以創新為翼,助力大國重器翱翔寰宇。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