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7-15
深夜,江蘇南通。
中國遠洋海運旗下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船塢燈火通明,第三艘風電安裝船的配電艙內,海工與新能源研發中心電氣室主任黃劍的萬用表筆尖劃過電纜接口,濺起一星藍光?!皺z測電流異常,接口錯誤!”49歲的他聲音不高,卻讓團隊瞬間繃緊神經——這位國家級技能大師的每一個判斷,都如同他手中圖紙上的電路,分毫不能差?! ?/p>
很少有人知道,30年前,黃劍只是南通中遠船務的一名普通電工。如今,他的名字跟隨一艘艘“大國重器”,在世界版圖點亮中國制造的坐標:世界首座圓筒型深海鉆井平臺、深水動力定位原油輸送裝置……成千上萬公里的電纜在他手中如蛟龍入海?!?/p>
船舶“血管”里的中國精度
推開黃劍工作室的門,電腦屏幕上N1131自升式風電安裝船的3D模型正在旋轉。鼠標輕點,電纜網絡如細密的“血管”纖毫畢現?!斑@條船上的電纜有550公里,平鋪開來,能從江蘇的啟東鋪到徐州?!彼χ葎澋馈?/p>
將這些“血管”精準植入“鋼鐵巨獸”體內,需要兩年。而從技校生到“大國工匠”的路,他走了30年。
1995年,19歲的黃劍從南通技工學校畢業,來到南通中遠船務工作。他經常蹲在師父身邊給自己“開小灶”,連扳手轉動的角度都默記于心。一年后,廠里青年技工賽的領獎臺上,這個技校畢業的青工斬獲二等獎,所有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p>
“技術落后,就像電路接反了——得從頭捋?!薄?/p>
彼時的南通中遠船務,業務還處在“修理改裝時代”。對標國際一線船企,企業只是一名“跟跑者”?!巴M高端海工設計建造領域,必須轉型!”30歲的黃劍,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重返校園。
江蘇科技大學的教室里,他頂著“高齡學生”的調侃,一邊啃英語手冊,一邊用CAD軟件畫電路圖到凌晨。路燈下背單詞的身影,成了那屆學生最鮮活的“勵志教材”。
2006年,黃劍被調到了海工研發中心開展技術研究,這對于長期深耕生產一線的他而言,無疑是一項全新的挑戰。他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縱使面臨重重困難,也要攻克這一難關,絕不辜負組織的信任與期望?!?
憑借這股不服輸的韌勁,黃劍先后參與公司多型海工項目的研發創新,在“105K/59K”系列穿梭油輪電氣設計中,他帶領團隊破解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為后續重大項目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9年,黃劍參與電氣技術攻關的世界首座圓筒型超深海鉆探儲油平臺橫空出世。15萬桶儲油量、作業水深、鉆井深度和平臺甲板可變載荷均為世界第一,讓中國海工裝備第一次站上“世界之巔”,也為企業摘取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黃劍想起當年那個在車間里擰螺絲的小伙兒:“原來工匠的扳手,真能撬動地球?!薄?/p>
深?!白凤L”的中國速度
專家統計,全球約70%的海洋風能資源位于水深超60米的深水海域。深遠海,潛藏著取之不盡的能源寶藏,但掘取寶藏之路注定不會平坦。以16兆瓦的風電機組為例,123米的風機葉片,豎立起來相當于40層樓高;百噸重的鋼鐵巨物,要在驚濤駭浪中“種”上風機、扎根海底,更考驗著風電安裝船的建造技術。
2018年,啟東中遠海運海工承接了國內首個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鐵建風電01”號項目,黃劍擔任該項目技術經理,常規建造周期起碼達到24個月,但留給黃劍團隊的只有16.5個月。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他嚴抓設計關鍵環節,推進精細化建模,僅用4個月時間就完成設備材料采購和圖紙下發,最終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也讓中國自升式風電安裝船的“首秀”就創造了新的“中國速度”。
“深海的每一度電都金貴。”指著船模上的能量回收系統,黃劍眼中有光。這套在他手上變成實物的油電混動裝置,能讓巨輪省下20%燃油,“我們不是在造船,是在造移動的‘綠色電站’”。
世界船谷的“中國梯隊”
“從來沒有人嘗試過在風電船上放這么多推進器。” 36歲的楊增濤是系列自升式風電安裝船的骨干電氣工程師,也是黃劍的得意門生之一。走上風電安裝船的羅經甲板,1.4米高的能見度傳感器已裝好,四根120米長的樁腿插在大海中?!斑@些‘定海神針’可以保證風電安裝船在70米水深的深海作業。”楊增濤介紹,風電安裝船在海中作業,要像“電梯”一樣升到半空安裝風葉,必須在顛簸的海浪中“巋然不動”。為了讓風電安裝船更穩,設計方案從5臺推進器,后來改到7臺,最后加到了9臺,將這艘船的定位精度從過去的最高1米大幅提升到0.5米,船舶抗風浪能力也極大增強,可抵御17級臺風。
30年磨一劍,由黃劍領銜的工作室墻上榮譽牌匾密密麻麻:“全國技能大師工作室”“江蘇工匠工作室”“中遠海運集團勞模創新工作室”……但黃劍最驕傲的是,先后培養了500多名電工高技能人才,徒弟中有人成了“先進個人”,有人成了“技術能手”,更多人正奔赴更遠的深藍?! ?/p>
如今,他正帶著徒弟們攻關風電安裝船綠色清潔能源的應用研究。工作室里,年輕人圍著他爭論數據,像極了30年前那個追著師傅問“為什么”的毛頭小子?! ?/p>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一大批大國工匠。
“工匠精神是什么?”
黃劍目光投向手中的電表,表盤映出窗外的巨輪:“是讓每一安培電流,都流向蔚藍。”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