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5-07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探測器帶著月壤從月球返回地球,這項由中國人完成的壯舉,標志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為了獲得這些珍貴的月球樣本,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和他的團隊整整奮斗了十年。
楊孟飛還擔任嫦娥六號工程任務副總設計師,為嫦娥六號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實現歷史性、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空間技術領域專家,楊孟飛把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緊緊聯系在一起,三十余年如一日在空間飛行器領域辛勤耕耘,在空間飛行器系統、空間飛行器控制系統和高可靠控制計算機等方面取得了創造性成果,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10余項,為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和衛星研制作出了重大貢獻。
孜孜以學擅鉆研 赤子情深獻航天
楊孟飛生長于人杰地靈的紅色湘江畔,受父親影響,從小就癡迷于數字,喜歡打算盤。隨著指尖飛快地滑動,復雜的數字計算在瞬間得到準確的結果,楊孟飛心里大呼神奇,自此與“計算”結下了不解之緣。
憑著對數字計算的濃厚興趣,他大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在當時還十分陌生的計算機專業。那是剛恢復高考不久的時代,計算機科學剛剛引入中國不久,技術上非常前沿。楊孟飛認為“國家給予了這么好的機會,讓我去學習研究這么先進的技術,是一種莫大的幸?!?。為此,他沒有一絲懈怠,不放棄任何一個能夠學習鍛煉的機會,在大學期間,他積極研讀國內最新的計算機技術成果,為畢業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而這種幸福感也成為他日后潛心鉆研、孜孜以學的強大動力。
1982年,20歲的楊孟飛大學畢業。當時在國際上,蘇聯率先將宇航員送入太空,而美國又后來居上,實現了載人登月的壯舉。相較之下,我國雖然已經成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是在空間科學領域與美蘇相比差距還很大?!叭绻軌驅⒆约核鶎W的計算機知識應用到空間探索中去,將自身所學知識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這樣的人生才更加有意義。”于是,楊孟飛下決心考研,順利考入隸屬于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學習空間計算機及其應用專業,從此邁進航天的大門。
在此后30余年的崢嶸歲月中,他秉持赤子之心,在航天強國建設的征程上默默奉獻——面對星載控制計算機在空間輻照、溫度、振動等惡劣且不可修環境下如何可靠穩定運行難題,他深入研究環境影響機理建立容錯方法,突破多機容錯計算機故障診斷和系統重構關鍵技術,成功應用于百余顆空間飛行器。針對復雜衛星控制瓶頸,他創新發明控制方法和裝置解決了高分辨率遙感衛星高精度、強適應控制難題,成功應用于多型號。
淡泊名利只求真 逐夢深空向月飛
楊孟飛給人一種“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感覺,其實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只是不喜歡空談,更多時候選擇只做不說,治學科研皆是以務實而論,雖“胸有凌云志”,卻能“待以平常心”。楊孟飛經常跟自己的學生說,從事科研工作,切忌心浮氣躁、好高騖遠。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離不開他多年以來低調做事、腳踏實地的作風。
楊孟飛律己甚嚴,工作再緊張忙碌,他都會保持有規律的學習,保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并堅定地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不斷探索科技前沿問題,勇攀科技最高峰。嫦娥五號任務剛立項的時候,他在極短的時間內,幾乎把相關的專業文獻和材料都看了一遍。他自身是學計算機控制的,可卻認真研學了熱控學、機構學,甚至高溫火工品專業的知識,十幾本厚厚的專業書籍,摞在一起差不多兩尺多高,每一章每一頁他都用心地學習過,還經常與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交流討論,只為把知識了解透、把專業掌握好。
工作中,他更是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經常半夜下了飛機,就直奔研制現場,跟科研人員一起開展技術研討,或者查看項目進展情況,第二天又繼續忙碌。嫦娥五號飛控20余天,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其他時間都是與團隊成員一起在飛控崗位上緊張地忙碌著。特別是采樣封裝階段,他4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始終在科研最前線與團隊并肩作戰。
楊孟飛十分注重人才培養,每周末都盡量抽出時間到專業實驗室教書育人,親自帶學生,悉心指導專業學習和實驗,狠抓功課和報告,逐字逐句修改、批注,這是他多年堅持的習慣。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嫦娥五號研制隊伍也烙下了他的性格印跡,腳踏實地,不迷信、不盲從,堅持以實干創造新業績,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在他的培養下,年輕一代的航天人迅速成長,一大批青年人員被評為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一支具有愛國精神、國際視野、能打敢拼的科研團隊,挑起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梁,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著任務成功的目標不斷前進。
多做少說永創新 敢為人先創奇跡
作為一名專業技術扎實、善于攻關的控制計算機專家,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領軍人才之一,楊孟飛有著鮮明的科學家性格,既低調務實,又敢為人先。
太空探索是國際科技尖端領域,每攻克一個難題都是一次跨越式的挑戰。1992年夏天,楊孟飛第一次到發射場執行任務,為了提高返回式衛星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他創造性地提出一種方案,確保了衛星成功發射并安全返回,為中國航天事業解決了一大難題。這套系統后來在神舟飛船的發射中再建奇功,確保了飛船在太空自在遨游,順利返航。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項,任務目標是實現月面無人采樣返回,楊孟飛擔任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從此,他十余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一線,帶領深空探測研制團隊潛心研制,構建了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雙平臺飛行器系統,實現多目標多任務深空探測及首次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構建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月面無人自動采樣返回探測器系統,突破月面自動采樣封裝、月面起飛上升、無人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月地轉移入射高速再入返回等關鍵技術。
楊孟飛有一股韌勁,要么不做,要做就盡全力做到最好。要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攜帶樣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一系列壯舉,研制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突破這些首創性技術,楊孟飛經常通宵達旦,不斷提出完善方案,解決任何可能存在的瑕疵。他對每個環節的質量都要求極高,“技術要吃透、產品要見底、過程要受控”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總是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逼著研制人員把問題想透徹,做到真正可信。以至于在嫦娥團隊中流傳著一句笑談,如果誰能夠經得住楊孟飛“七個為什么”的“靈魂”盤問,那就過關了。正是他這種追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見底”精神,確保嫦娥五號按節點完成了研制工作。
然而受發射推遲的影響,已經準備出廠的嫦娥五號又要進行長期貯存,這是從未遇到過的特殊情況。面對新問題和新挑戰,楊孟飛帶領團隊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想,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摳,逐步探索出一整套貯存、測試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確保了嫦娥五號在經歷長達三年多的貯存期后依然能夠完美飛行,也為后續再遇到類似情況提供了科學參考。
以身許黨報國,赤誠踏實干事,以空間領域的鉆研突破踐行報國情懷,如今,楊孟飛仍帶領團隊在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上繼續探索前行。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