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05
在助力“中國建造”奔向“中國智造”之路上,他已經走了16年,并且,還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他堅持科研創新與重大工程攻關,組織參與“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課題30余項,形成多項重大科技成果。編寫標準、專著10余部,發表論文80余篇,授權專利185項(發明專利96項)。
他深入北京中信大廈、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武漢東湖深隧等數十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牽頭開展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累計服務工程建筑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獲全國勞動模范、湖北五一勞動獎章、湖北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他是王開強,中建三局副總經理,中國建筑先進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
十六年來,王開強始終活躍在一線施工現場,查看技術試點應用,改進研發思路。他常說:“以科技賦能‘中國建造’,為人民拓展幸福空間,這是我一生的熱愛和追求。”
圖為王開強在武漢綠地中心項目工作
云端里的“大國重器”
超高層建筑能夠強化城市地標印象、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需求。但在數百米的高空施工,安全管理、設備管理、施工組織均與常規建筑截然不同,需要建筑科技方面“脫胎換骨”的創新。
2009年,同濟大學博士畢業的王開強懷揣夢想,加入中建三局。“研發更先進的裝備,將分散的建筑機械設備、設施與工藝進行集成,實現類工廠的立體流水作業”,這個念頭在王開強的腦中不知轉過多少遍。
歷經無數個日夜的研發,“高層建筑重載型施工作業集成平臺”終于呈現在人們面前。它是一個龐然大物,足有七層樓高,把眾多零散獨立的設備機具進行整合,將以往交叉互擾的高空作業變成封閉空間內協同高效、井井有條的施工工序,被譽為“空中造樓機”。
央視《大國重器》欄目稱贊:“其以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絕對優勢,領跑全球超高層建筑建造。”
圖為王開強(右2)在沈陽寶能環球金融中心項目向國外考察專家介紹“空中造樓機”
為了保證創新成果高效、安全使用,每次新款造樓機投用,王開強均在現場指揮安裝、調試及首次頂升。從福州世貿大廈到無錫國金中心,從武漢中心大廈到天津現代城大廈,從北京中國尊到沈陽寶能大廈,10余個超高層地標項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無論寒冬酷暑,王開強和團隊在造樓機上一待就是幾十個小時。
經過多年提檔升級,如今的“空中造樓機”承載力達數千噸,可抵抗17級颶風,最快可達到3天一個結構層的施工速度,極大提升建筑施工的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為核電建造添“新利器”
2024年5月29日,中建三局聯合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全球首創的華龍一號反應堆廠房施工集成平臺,在廣東陸豐核電站6號機組圓滿完成首次頂升。王開強帶領團隊多年的技術研發和上百次的方案優化在這一刻“開花結果”。
這一路走來實為不易。為解決傳統核電廠房建造技術存在的作業面受限、垂直運力不足等問題,王開強帶領團隊深入建設一線,從零開始,系統學習核島結構與施工特性,積極探索民用先進建造技術與核電施工相融合。他秉持嚴實的工作作風,帶領團隊成員在每一個系統設計、方案編制及試驗實施中都力求精益求精。
圖為王開強(一排左二)在北京中信大廈項目現場指導集成平臺頂升作業
經過不懈努力,王開強團隊全球首創“華龍一號”反應堆廠房施工作業集成平臺,該平臺具有整體自爬升、多層作業面服務全階段、設備設施集成、作業環境友好等顯著特征,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核電建造解決方案。
“華龍一號”反應堆廠房施工作業集成平臺應用以來,吸引了國內外廣泛關注,英國NNB電力公司、法國電力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前來調研。這個核電建造的“國家名片”,正助力中國核電建造走向世界。
高原“好房子”從理想照進了現實
我國西南高海拔地區占國土面積1/4,是國防安全、資源開發、科研考察、文化旅游重地,2024年超6000萬人次進入該地區,但是低溫、低壓、低氧導致人們出現頭痛、呼吸困難、心肺功能損傷等高原反應,嚴重影響高海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福祉。
“研發高海拔地區室內類平原環境的‘零海拔屋’,有效應對高原反應,拓展高原幸福空間,是中國建筑的使命,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王開強說。
他希望構建一個密閉的建筑空間,通過向空間內注入加壓空氣,使室內的壓力和氧氣水平與平原地區相當。然而,如果要在5000米高原實現室內“零海拔”,建筑每平方米的承載是一般建筑的20倍,建筑漏氣率標準是一般建筑的上百倍,且要在密閉環境內,保持室內壓力、氧氣、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在健康、宜居水平。
2018年,王開強團隊奔赴西南高海拔地區,從和田洛浦到喀喇昆侖,從念青唐古拉山到岡仁波齊峰,從雪布達拉山到珠峰大本營,他們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一邊深入調研當地自然條件、配套基礎設施,一邊開展科技攻關,沒有一個成員掉隊,行程覆蓋新疆、西藏、川西、青海60%高海拔地區。
經過900多個日夜的不懈努力,2020年11月,他們帶著原理樣機奔赴海拔4483米的西藏那曲開展戶外試驗,低壓、低氧、大風、降雪,室外條件極為艱苦。他們連夜優化試驗方案,在零下20攝氏度的帳篷里記錄試驗數據。“一條棉褲”“一個保溫杯”“一碗小米粥”和“一屜小籠包”成為團隊的“續命四件套”。由于連續作戰,王開強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血氧飽和度一度不足50%,危及生命安全。高原環境跑步測試后,他的血壓驟升,280mmHg的血壓計直接爆表,手臂被勒出了深深的血印。歷經20多天近400小時的連續運行,樣機試驗順利完成,各項指標均達預期,高原“好房子”從理想照進了現實。
從帕米爾高原上的紅其拉甫營房,到南極內陸冰蓋之巔的昆侖科考站;從世界最高鉛鋅礦到珠峰腳下的保障中心;從安全等級最高的國網特高壓換流站,到世界上難度最大的CZ鐵路,一座座“零海拔屋”成為雪域之巔的“生命方舟”。
圖為王開強在廣州參加第41次南極考察啟航儀式
“攻堅原創技術,沒有終點,需要不斷突破。”王開強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他依舊保持對科技創新的熱愛,以永不言棄的信念始終堅守科研一線,以攻堅克難的斗志不斷攀登科技高峰,讓“中國建造”更有“科技范兒”。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