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7-04
“我這一輩子,就想把一種材料研究透,讓更多中國的飛機用上強勁的‘中國心’。”在中國鋼研材料研發一線,年過五十的杜金輝仍每天早早來到現場,圍爐討論、調樣分析、查文獻、寫方案,步履不停,專注如初。
杜金輝,全國勞動模范、中國鋼研所屬鋼研高納鍛造中心首席科學家。他三十余年如一日,將一塊塊沉默的合金材料打磨成托舉國之重器的堅強基石。
工作以來,他始終奮斗在高溫合金科研和生產一線,專注于GH4169等關鍵型號材料的研發與批產,先后主持和承擔了20余項大飛機專項、重點研發計劃,推動多型航空、航天和艦船發動機核心部件材料實現國產化,成為高端裝備自主可控的重要支撐力量。
滿腔熱血 一頭扎進材料研究
杜金輝團隊與GH4169D合金盤鍛件
1993年,杜金輝從清華大學金屬材料專業畢業,懷著對祖國科技事業的滿腔熱忱,毅然選擇投身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中國鋼研前身),進入高溫合金研究室169課題組,從事我國航空發動機用關鍵材料GH4169合金技術攻關。
當時的高溫合金研究室169課題組,承擔著攻關我國航空發動機關鍵材料GH4169合金的重任。這是一種能承受650℃以上高溫和極端應力的特殊材料,是發動機渦輪盤的核心材料,而彼時的中國,還處于“跟著別人走”的階段。
簡陋的設備、稚嫩的技術、緊張的進度,并沒有讓這個青年退縮。綠皮火車上的奔波、渦輪盤旁破碎的砂輪片、月餅盒中放置的試樣……成了他科研初期的全部記憶,也悄然刻進了他一生的科研信條:“材料必須爭氣,國家發展等不起。”
“黨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奮斗的方向。”他在科研一線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正是這種樸素而堅定的家國情懷,讓他將“小我”融入“大我”,將材料研究的點滴積累,融入國家科技戰略的宏大坐標中。
專注癡迷 合金材料實現“領跑”
杜金輝對高溫合金特別是169合金的專注,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做飯時觀察水流的沸騰形態,分析煉鋼時鋼水的流動規律;注視樹枝生長的形狀,聯想到合金中的樹枝晶演變;與同事討論技術問題,常常意猶未盡討論到深夜……
這種“安下心、專一事、入其境”的科研狀態,正是中國鋼研“安專迷”精神的深刻傳承。在杜金輝的推動下,169合金不斷優化升級,逐步攻克了一批關鍵性能指標瓶頸,并在關鍵航空發動機部件中穩定應用,實現了中國自主高端材料從“跟跑”到“領跑”。
杜金輝檢視鍛造加熱爐設備狀態
2007年,國家大型飛機項目啟動,對發動機關鍵材料提出更高要求,杜金輝帶隊承擔某型發動機盤類鍛件的研制任務。材料壽命與可靠性指標極高,研制難度隨之陡增。他們對傳統169合金成分進行優化——性能是提上來了,但加工難度卻劇烈上升,整個團隊壓力山大。
一次,在撫順鋼廠現場跟產時,他正遭受著腰椎間盤突出的病痛困擾。當他拄著空礦泉水瓶借力起身,剎那間的劇痛讓他渾身顫抖,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額頭滴落。但他咬著牙強忍痛苦,堅持完成全流程工藝指導。為了大飛機早日用上合格材料,他拼盡全力。
為了保障太行發動機169合金四級盤的性能,他白天帶隊調試、指導生產,晚上伏案寫方案、改工藝,一直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才回家休息。他一邊查閱文獻,一邊反復比對參數,在連續失敗多次后總結經驗,他敏銳察覺問題可能出在升溫階段,果斷調整熱處理曲線,功夫不負有心人,169合金四級盤第七次熱處理工藝試驗終于成功,所有力學性能全部達標。
永不服輸 讓實驗室成果飛向藍天
杜金輝和團隊成員研討盤鍛件熱處理工藝
科研最終要走出實驗室、落地為現實生產力。2007年起,中國鋼研決定將GH4169合金盤件的批產任務交給杜金輝團隊承接。
彼時,他們沒有廠房、沒有設備、沒有經驗,只有一股不服輸的干勁。
杜金輝帶隊跑遍北京郊區,租下白家疃村的一處舊廠房,白手起家建設生產線。他既當科研總師,也當現場項目經理,晝夜兼程推進項目建設。那一年,他們團隊完成了從科研向生產的關鍵一躍,讓實驗室成果變成了實打實的“國貨”。
十余年間,從白家疃到永豐產業基地,他帶領團隊實現了從小試樣研發到百公斤級盤鍛件批產的跨越,產值從數百萬元增長至數億元,真正讓一塊合金“研得出、產得穩、用得上”。
“要把科技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杜金輝把科研答卷寫在了藍天、寫在了大海,也寫在了中國裝備制造騰飛的道路上。
如今,中國鋼研正以新材料強國建設為使命奮勇前行,而杜金輝和他的團隊,也仍在“熱浪滾滾”的材料研發一線,追光逐夢,不負時代。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