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核島巨手”是怎樣“煉”成的?
國產“核島巨手”是怎樣“煉”成的?

文章來源: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6-27
近日,廣東深圳嶺澳核電站3號機組大修的準備工作進入最后階段。作為技術負責人,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反應堆及蒸發器設備資深主任工程師胡建強從不缺席大修前的各項試驗。核島廠房附近的熱檢修車間里,重達60噸的“核島巨手”——整體螺栓拉伸機正在進行機械臂的擰螺栓測試。如果將核反應堆比作一個巨型的“壓力鍋”,那重120噸的反應堆大蓋就像一個“鍋蓋”。胡建強需要操控整體螺栓拉伸機,以毫米級的精度對固定在反應堆大蓋上的58顆兩米長巨型螺栓進行拆卸及緊固,從而完成核反應堆的開啟與閉合。
20世紀90年代,我國引進國外核電技術,建造了大亞灣核電站,重要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作為開關核反應堆“鑰匙”的整體螺栓拉伸機自然也不例外。2006年,胡建強大學畢業后加入中廣核。第一次參與核反應堆開蓋工作時,眼前巨大的整體螺栓拉伸機和現場主導全局的國外專家都給胡建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莻€時候什么都不懂,但我告訴自己,只要沉下心去學就一定能搞清楚。”可在進一步了解整體螺栓拉伸機的相關知識后,初出茅廬的胡建強還是驚訝于其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集成性高、技術壁壘高、對機電儀各方面知識掌握的要求高。
胡建強決定把整體螺栓拉伸機知識搞清楚,此后,他一有機會就像身邊師傅求教。從操作要點到技術要點,從螺栓扭矩到傳感器信號,胡建強都力求追問到底。晚上回到宿舍,胡建強則一頭扎進廠家提供的設備資料中。2009年,經過三年多的學習鉆研,胡建強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整體螺栓拉伸機理論知識儲備,大亞灣核電站整體螺栓拉伸機迎來改造,又給了他一個“深度實踐”的機會。從書本上“啃”的理論,從圖紙里“摳”的細節,終于在對設備的親手拆解、重組、測試中得到補全提升。
2012年春節前夕,嶺澳核電站2號機組大修現場,螺栓拉伸機的機械臂突然發生卡澀,“箭在弦上”的開蓋工作被迫中止。胡建強大膽提出了一個聽起來相當激進卻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斷臂求生”,即切斷發生故障的部位,用剩余的一只機械手繼續完成開蓋工作。經過技術組評估批準,“斷臂”方案執行。成功打開壓力容器頂蓋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早上。熬了一整宿的胡建強短暫休息后就研究起了修復方法,經過對比分析及現場勘察,胡建強從已廢棄的分體拉伸機中獲得了關鍵部件,并成功修復了機械臂。
也是從這次“意外”開始,整體螺栓拉伸機自主化攻堅小組正式成立。沒人帶路,就自己摸索;沒有完整的經驗傳承,就一點點積累。經過幾年不懈精進,胡建強和他帶領的自主化攻堅小組不僅完全掌握了螺栓拉伸機的操作,更整理出了數千項備件清單,建立了數十份操作規范和應急預案,從零搭建起了一套整體螺栓拉伸機的自主維修體系。在此基礎上,胡建強乘勝追擊,繼續推動了多基地整體螺栓拉伸機的自主化改造和國產替代。隨著多基地多機組的逐步投運,更大的工作量,更復雜的設備機型給胡建強帶來了更多挑戰,卻也讓他進一步加深了對整體螺栓拉伸機運維的認識。
胡建強(左三)與拉伸機團隊合影
無論是從未見過的“刁鉆”故障,還是多基地頻發的共性缺陷,胡建強在解決問題后,總會認真將這些經驗總結成檢修報告和經驗反饋。15年來,胡建強帶領團隊完成了多基地、多機型的194次大修開關蓋作業,節約費用超億元,大幅提升了開關蓋作業效率及質量,螺栓力矩控制水平也達到了國際領先?;赝^去,胡建強總能想起那個手捧英文手冊的深夜——臺燈的光暈下,年輕的工程師一筆一畫寫下“知者行之始……”時的“沙沙”聲,如同種子破土的輕響。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