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4-29
大海,一天之中會經歷兩次漲潮與落潮。
下午3時19分,海南省東方市的碼頭近海剛剛經歷了一次落潮。
原本埋藏在淺海的海管,被碼頭施工作業“誤碰”,出現撕裂。搶修海管、恢復供氣,這些任務要趕在下一波海浪卷土重來前完成。
只有兩個小時。
水下6米,壓力條件苛刻,人的視野和姿勢都十分受限,而漲潮可能隨時帶來海水倒灌和觸電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淺水區管線水下焊接修復技術在當時仍一片空白。
沒有撤退可言,也沒有重來第二遍的機會。“海林!”有人不放心地喊他:“你要小心!”
劉海林向他比了一個大拇指。
功不唐捐終入海
1998年,劉海林從山東老家來到天津,成為中海石油平臺制造公司 (海油工程天津建造公司前身)的一名焊工。他在家中排行老小,用母親的話說,“農活都沒怎么干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電焊是粗重辛苦的體力,但在劉海林的眼里,正是手中一柄小小的焊槍,焊出了一座又一座海上“鋼鐵城”。
然而,海洋工程的電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海上平臺的鋼結構不僅要承受猛浪的沖擊,還需要面對海冰和臺風等極端天氣,這對焊接質量的要求極高。
焊槍火花四濺,面罩沉悶厚重,劉海林看到同是焊工的兄弟,身上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燙傷。然而,這些根本不算什么,一個出色的焊工,不僅要有精湛技術,還需要精通材料、冶金、化學等相關方面的知識,對材料和工藝了如指掌。
劉海林就這樣踏上探索的道路。只要師傅有空,他便跟著學。師傅說今天就到這兒了,他就找教科書,背了忘,忘了背,書本上的曲線圖翻來覆去地看,仍是看不懂。“學理論,最難!”劉海林搖頭:“這層窗戶紙,怎么也捅不破!”
捅破窗戶紙的關鍵,就是實踐!要焊接出一道完美的焊縫,有時需要精確擺動手臂2萬次,每次幅度誤差不能超過 0.2毫米。年紀尚小的劉海林,為鍛煉手臂的穩定性和耐力,在宿舍做俯臥撐、握壓力棒,有時直接在手臂上掛板磚。那段日子,他的胳膊腫得有碗口粗,劇痛難忍,有時手甚至捏不住兩根細筷。
2002年,劉海林參與綏中36-1平臺導管架拉筋焊接施工。拉筋,是海洋平臺中受力最大的關鍵部位之一,它的安全系數直接影響到平臺壽命。為保證安全生產,需要采用 X 射線進行探傷檢測,一塊鋼材表面、背面、內部的任何焊接缺陷在這種檢測下都無所遁形。在精密儀器的審判下,初出茅廬的劉海林以100%的焊接合格率交出了自己第一份“免檢產品”。
乘勢長驅如破竹
2010年,經歷了十多年磨礪的劉海林,在層層選拔后進入海油工程焊工培訓隊,準備參加首屆“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這支培訓隊是海油工程的王牌焊接隊伍,嚴苛的訓練制度、殘酷的末位淘汰制,對每一位隊員的身體和心理都是一種考驗。
“那時候,我眼中只有冠軍,沒有想過別的。”在封閉訓練的日子里,劉海林一度在焊縫誤差的控制上停滯不前。每一次嘗試都迎來同樣的結果——滾燙的焊花灼燒著他的指尖,失敗煎熬著他的心。
失眠、嘔吐、疲勞,循環往復的挫敗終于擊垮了他的精神。一次模擬測試正進行到一半,劉海林突然扔下了錘子。面對教練的詢問,他有點控制不住情緒:“我用錐子鑿了兩個小時,現在手根本就抬不起來,我做這一切到底是圖什么?”
這是劉海林職業生涯中最具轉折性的一幕。師傅心平氣和地告訴他,焊工圖的是“問心無愧”四個字,圖的是從他自己手中送出去的工作讓人安心、放心、有保證。
后期訓練之中,劉海林開始轉變心態,目標從“拿冠軍”變成“超越自己”。他追求一個在千錘百煉后能稱得上“藝術品”的作品,他追求每一道焊縫都平整,高度、寬度,甚至每一條魚鱗紋都一致。
在這被稱之為焊接專業“奧林匹克”的大賽上,劉海林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國際冠軍。
2017年,東方13-2氣田群海管建設項目動工,劉海林作為領隊,與超過130人的團隊共赴海南。在這之前,他上過兩次外國人的鋪管船,中國人只能負責焊接。這是劉海林第一次以中國人出方案、自主管理并研判實施細節和操作方法的形式,進行海底管線鋪設。劉海林帶領團隊成員在海上施工超過150天,進行管端處理、坡口組對、焊接操作、焊后處理等多項工作,完成了195公里的海底管線鋪設,4次刷新鋪設紀錄。
這是當時我國自主鋪設的最長海底管線。它的誕生,也意味著劉海林和中國海底管線焊接團隊的又進一步。
要播桃李滿天下
2012年,劉海林領銜的“劉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成立,劉海林有了一個新身份:師者。
傳道,授業,解惑,一柄焊槍成為他寄托和傳遞志向的載體。劉海林說,每一次看著新徒弟朝氣蓬勃地來到場地上,他就會想起剛剛入職的時候,那個抱著書本和焊槍,追著師傅滿場跑的自己。他對每一位徒弟的個性給予充分尊重,訓練時,他會把活潑的孩子和沉穩的孩子放在一組,及時根據他們的變化調整分組,讓每個人的潛力都能在碰撞之中達到最大。
工作室成立以來,劉海林帶徒90余人,指導40人獲評技師和高級技師,先后參與50余項科研課題,申請國家專利20多項,實現經濟效益超過5000萬元。工作室也被授予“全國能源化學系統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天津市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榮譽稱號。
如今,這間工作室已經搬到位于臨港的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成為智能化轉型的一部分。當劉海林被問到未來焊接技術可能會被機器和軟件取代,他是否有遺憾時,他很爽朗地笑了起來:“沒有!機器人焊接是發展趨勢,但是它的焊接思路是人賦予的。”他停頓了一下,又有點調皮地說:“換句話說,焊接機器人就是我的新徒弟。”
對于劉海林而言,焊接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想法、一種思維。這種思維是為機器賦能的翅膀,也是他在這么多年一線工作中始終想要守護、傳承的無價之寶。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