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扎根怒江的1500多個日夜
——記中交集團駐福貢縣扶貧干部李常智
——記中交集團駐福貢縣扶貧干部李常智
【脫貧攻堅 扶貧人物】扎根怒江的1500多個日夜
——記中交集團駐福貢縣扶貧干部李常智
——記中交集團駐福貢縣扶貧干部李常智

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7-31
他來自繁華大都市,卻選擇到全國最貧困、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怒江州參與扶貧攻堅工作。扎根深山的4年里,他抓教育、帶隊伍,把中交人的擔當和情懷深深地烙印在了怒江州福貢縣人民心里;他引項目、籌資金,在中交集團援建的福貢木尼瑪大橋、通組公路、學校、安置點等項目中忙前跑后,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就是中交集團駐福貢縣扶貧干部,福貢縣委常委、副縣長(掛職)李常智。
李常智(右)與村民一起拆除危房
扎根深山的中交人
2016年8月,在中交集團黨委的號召下,中交三航局干部李常智主動請纓來到福貢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從上海來到了福貢縣上帕鎮臘吐底村。
這里山高谷深、地少坡陡,是個以傈僳族為主,少數民族聚居的深度貧困村。面對艱苦的自然條件,李常智始終保持著中交人的樂觀精神。“這里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從上海來的時候,我行李箱里塞滿了我能想到的一切,火柴、蠟燭、防蟲藥……但到了這里,不僅有電,很多生活用品都能買到。”李常智笑著說。
“在工作上,他就是個‘拼命三郎’。有一次我和他去臘吐底最偏遠的那時米村小組入戶走訪,那里不通公路,坡陡路滑,5公里的山路,我們手腳并用,2個多小時才走了一半路程,他累得躺在地上,全身都濕透了,我勸他回去,他休息了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走。傍晚的時候,我們終于到了那時米村。”原上帕鎮人大主席和春東說,那一次,他們用兩天時間完成了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走訪工作。
“一開始,我們都覺得他從大上海過來就是鍍金的,干不了幾天就走了。”和春東聊起對李常智的初印象,“但他從來沒有看不起我們,他平易近人,能吃苦,放得下身段,復印表格、填報數據、整理檔案、入戶摸底……件件小事都盡心盡力。”僅用三個月時間,李常智就走遍了臘吐底7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遍訪了全村30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村民們看到他一個“外鄉人”為了大家脫貧都那么拼,更增添了信任感,“等靠要”思想在逐漸改變。他也成了大家的朋友,“我已經爬過村里最高的山,喝過村干部家最烈的酒。”李常智常開玩笑說。
山里孩子的筑夢人
偶然一次與村民聊天,李常智得知村里孩子上學的路非常難走,山勢陡峭,一到下雨天,路面更加濕滑。他心想,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定要幫孩子們把路修一修。當他來到臘吐底小學時,學校的景象更是讓他心酸。學校是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5間教室有2間漏雨;桌椅高矮不齊,教室門窗早已腐爛;球場邊上垃圾堆刺鼻的氣味不時傳到教室……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室里一直傳出瑯瑯的讀書聲。
中國交建臘吐底希望小學
李常智五味雜陳,與村干部商議后,他決定幫助臘吐底小學進行全面的修繕改造。中交集團的專項幫扶資金很快到位了,如何組織施工成為擺在他眼前的一道難題。
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施工期只有暑假里短短的一個多月。可從村里主干道到學校有近一公里的山路,車輛和機械設備都上不去,所有的材料只能人背馬駝。正當李常智為工期犯愁時,修繕學校的消息在村里傳開了,許多村民自發參與臘吐底小學的修繕改造。就這樣,水泥、空心磚、砂石料在村民的幫助下,一背簍一背簍地背到了山上。新學校如期竣工,教室里換了嶄新的鐵桌椅,還配了電風扇,修建了沖水廁所,全縣第一條有安全護欄的路從村里直通學校。
開學那天,孩子們穿著新校服、新鞋子,臉上洋溢著興奮和喜悅,村民們也換上了傈僳族盛裝,他們邀請李常智一起在學校的新球場上載歌載舞,這所山村小學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交建臘吐底希望小學。
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在怒江,稍有文化的村民會外出打工掙錢,但大部分村民只能在家守著幾畝地過日子。李常智深深感到,一定要培養致富帶頭人,形成先富帶后富的“頭雁效應”。
李常智(左二)與胡秀花(左一)的施工隊伍
胡秀花是福貢縣上帕鎮珠明林村一名土生土長的傈僳族女孩,剛念完小學就不得不輟學挑起家庭重擔,她在路邊賣過菜、擺過水果攤;在工地打過工,帶過施工班組,卻不幸遇到了無良老板,不僅沒有賺到錢,還讓她負債累累。生活的幾次打擊,讓胡秀花傷了心。
在一次產業扶貧項目的調研中,會說普通話的胡秀花引起了李常智的注意,了解到她帶過施工班組,李常智發動她帶著村里富余勞動力到中交集團項目部干工程。幾番奔波,李常智為胡秀花在昭通市爭取到了都香高速項目一個2000立方米的“擋墻”工程。
李常智連忙把喜訊告訴胡秀花,沒想到的是,秀花卻打起了退堂鼓,她怕干了活拿不到工程款。在李常智多次勸說和鼓勵下,胡秀花松了口。就這樣,秀花帶著9名鄉親第一次走出了大山,走進了中交集團。得益于之前的經驗,他們把工程干得極漂亮,施工隊也從最初的9人增加到40人。鄉親們跟著她,每月能穩定領取四五千元工資,實現了“一人上班,全家脫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這段經歷填補了我農村工作、生活經歷的空白,能參與到怒江脫貧攻堅戰中,親眼看見怒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怒江扶貧攻堅參與者,是我這輩子最自豪的事,我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提及扎根怒江的1500多個日夜,李常智感慨萬千。
點擊圖片 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龍靜怡】